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1.2.1 波浪辐射应力研究 | 第9-10页 |
1.2.2 波浪破碎影响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3 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底部摩阻力研究 | 第12-13页 |
1.2.4 近岸流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于二阶斯托克斯波理论的辐射应力垂向分布 | 第20-36页 |
2.1 二阶斯托克斯波理论表达式 | 第20-22页 |
2.2 基于二阶斯托克斯波理论的垂向辐射应力推导过程 | 第22-32页 |
2.3 基于二阶斯托克斯波理论的辐射应力垂向分布规律 | 第32-35页 |
2.3.1 深水情况下二阶斯托克斯波辐射应力的垂向分布规律 | 第32-33页 |
2.3.2 有限水深情况下二阶斯托克斯波辐射应力的垂向分布规律 | 第33-34页 |
2.3.3 浅水情况下二阶斯托克斯波辐射应力的垂向分布规律 | 第34页 |
2.3.4 与微幅波理论辐射应力的比较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二阶椭圆余弦波理论的辐射应力垂向分布 | 第36-68页 |
3.1 椭圆余弦波理论公式 | 第36-39页 |
3.2 基于椭圆余弦波理论的辐射应力垂向分布推导过程 | 第39-65页 |
3.3 基于椭圆余弦波理论的辐射应力垂向分布规律 | 第65-67页 |
3.3.1 浅水情况下椭圆余弦波辐射应力垂向分布规律 | 第65-66页 |
3.3.2 浅水情况下三种理论辐射应力垂向分布规律比较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近岸三维水动力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68-93页 |
4.1 原始ELCIRC 三维水流模型 | 第68-74页 |
4.1.1 模型简介 | 第68-70页 |
4.1.2 紊流闭合模型 | 第70-73页 |
4.1.3 数值离散 | 第73-74页 |
4.2 考虑非线性波辐射应力垂向分布、波浪破碎与波流共同作用下底摩阻的近岸三维水动力模型 | 第74-78页 |
4.2.1 考虑非线性效应的综合垂向辐射应力 | 第74页 |
4.2.2 波浪破碎影响 | 第74-75页 |
4.2.3 波流共同作用下床面摩阻 | 第75-76页 |
4.2.4 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近岸三维水动力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76-78页 |
4.3 模型及相关参数合理性分析 | 第78-86页 |
4.3.1 实验及模型计算条件 | 第78-79页 |
4.3.2 波浪数值模型简介及结果比较 | 第79-82页 |
4.3.3 辐射应力梯度计算合理性 | 第82-83页 |
4.3.4 波浪破碎水滚切应力影响分析 | 第83-84页 |
4.3.5 波流共同作用下床面底摩阻的影响分析 | 第84-86页 |
4.4 波浪增减水的数值验证 | 第86-87页 |
4.4.1 实验及模型计算条件 | 第86-87页 |
4.4.2 波浪增减水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87页 |
4.5 近底回流现象数值验证 | 第87-91页 |
4.5.1 实验及模型计算条件 | 第88-89页 |
4.5.2 近底回流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89-91页 |
4.6 沿岸流现象数值验证 | 第91-92页 |
4.6.1 实验及模型参数条件 | 第91页 |
4.6.2 计算结果验证 | 第91-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近岸流三维数值模拟 | 第93-117页 |
5.1 沿岸流现象数值研究 | 第93-105页 |
5.1.1 入射波浪要素影响 | 第93-95页 |
5.1.2 地形坡度影响 | 第95-96页 |
5.1.3 沿岸流流场分布 | 第96-105页 |
5.2 裂流现象数值研究 | 第105-115页 |
5.2.1 裂流现象数值验证 | 第105-110页 |
5.2.2 入射波高要素影响 | 第110-112页 |
5.2.3 入射角度要素影响 | 第112页 |
5.2.4 驼峰高度影响 | 第112-11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7-119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关于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