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汽油机论文--构造论文--配气系统论文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开发及在可控自燃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9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可控自燃的特点和实现第18-22页
        1.2.1 可控自燃的特点第18页
        1.2.2 可控自燃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3 可控自燃的实现第20-22页
    1.3 可变配气技术分类及发展现状第22-36页
        1.3.1 凸轮轴驱动可变配气机构第23-32页
        1.3.2 无凸轮轴驱动可变配气机构第32-36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第36-39页
第二章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开发第39-69页
    2.1 无凸轮轴气门机构的性能要求第39-40页
    2.2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液压系统原理第40-41页
        2.2.1 系统的组成第40-41页
        2.2.2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工作过程第41页
    2.3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结构设计第41-46页
        2.3.1 驱动柱塞结构设计第42-43页
        2.3.2 液压缸及其余部件的结构设计第43-45页
        2.3.3 气门落座和开启最大升程缓冲装置设计第45页
        2.3.4 气门驱动机构的密封第45-46页
    2.4 驱动机构仿真模型建立第46-57页
        2.4.1 气门开启过程的仿真模型建立第46-53页
        2.4.2 气门关闭过程的仿真模型建立第53-57页
    2.5 驱动机构仿真计算第57-65页
        2.5.1 系统液压力变化对气门工作过程的影响第57-59页
        2.5.2 柱塞直径变化对气门工作过程的影响第59-62页
        2.5.3 大柱塞的运动位移对气门工作过程的影响第62-63页
        2.5.4 下主回油孔位置和节流孔直径对气门开启的影响第63-64页
        2.5.5 上主回油孔位置和节流孔直径对气门关闭的影响第64-65页
        2.5.6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参数的确定第65页
    2.6 液压系统的设计第65-67页
        2.6.1 液压系统额定压力的确定第65页
        2.6.2 蓄能器容积的选取第65-66页
        2.6.3 高速电磁阀的选取第66-67页
    2.7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三章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性能试验第69-85页
    3.1 试验方案第69-71页
    3.2 模拟试验控制单元设计第71页
    3.3 差动位移传感器第71-72页
    3.4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动态响应性能第72-78页
        3.4.1 气门开启响应延迟第72-76页
        3.4.2 气门关闭响应延迟第76-78页
    3.5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性能研究第78-80页
    3.6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气门参数的可控性能第80-81页
    3.7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81-83页
    3.8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四章 无凸轮轴发动机构建第85-99页
    4.1 无凸轮轴发动机电控单元硬件设计第86-93页
        4.1.1 微处理器模块设计第87-88页
        4.1.2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第88-89页
        4.1.3 输入信号调理模块设计第89-90页
        4.1.4 输出信号模块设计第90-93页
    4.2 无凸轮轴发动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第93-96页
        4.2.1 起动控制模块设计第93-94页
        4.2.2 稳态控制模块设计第94-95页
        4.2.3 气门控制模块设计第95-96页
        4.2.4 在线监控系统设计第96页
    4.3 本章小结第96-99页
第五章 无凸轮轴发动机试验研究第99-127页
    5.1 发动机台架试验方案第99-100页
    5.2 无凸轮轴配气机构性能研究第100-103页
    5.3 无凸轮轴发动机的SI燃烧第103-109页
        5.3.1 选择试验工况点第103页
        5.3.2 基本喷油脉宽标定第103-105页
        5.3.3 基本点火提前角标定第105-107页
        5.3.4 与原凸轮轴发动机的对比试验第107-109页
    5.4 无凸轮轴发动机CAI燃烧的实现第109-124页
        5.4.1 排气门二次开启CAI燃烧的实现第110-113页
        5.4.2 进气门开启正时对CAI燃烧的影响第113-117页
        5.4.3 排气门二次开启正时对CAI燃烧的影响第117-120页
        5.4.4 排气门二次开启对CAI燃烧区域及性能的影响第120-124页
    5.5 无凸轮轴发动机SI与CAI的相互转换第124-125页
    5.6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第127-131页
    6.1 工作总结第127-129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29-130页
    6.3 工作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ranslation Techniques in Image Reproduction
下一篇:Repefifions in Chinese and their Translations——A Contrastive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