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汇兑、对外金融关系论文

FDI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的目的第9-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页
    1.3 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安排第11-12页
        1.3.1 文章的主要内容第11-12页
        1.3.2 文章的基本框架第12页
    1.4 研究方法及文章的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2-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4页
    2.1 FDI技术溢出的理论基础第14-15页
        2.1.1 技术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第14页
        2.1.2 FDI技术溢出效应第14-15页
    2.2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第15-18页
    2.3 国内外学者对FDI技术溢出研究第18-19页
        2.3.1 国外学者的研究第18页
        2.3.2 国内学者的研究第18-19页
    2.4 自主创新相关的理论第19-24页
        2.4.1 自主创新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第19-20页
        2.4.2 自主创新的特点及形成机制第20页
        2.4.3 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第20-21页
        2.4.4 有关创新的理论第21-22页
        2.4.5 有关自主创新的理论第22-24页
3 FDI分布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第24-35页
    3.1 FDI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与利用外资的变化第24-30页
        3.1.1 FDI在我国的发展进程(1983-2014)第25-26页
        3.1.2 我国不同地区利用外资的情况(1985-2006)第26-27页
        3.1.3 我国利用FDI的方式发生的变化第27-29页
        3.1.4 FDI在我国的产业分布情况第29-30页
    3.2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第30-35页
        3.2.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分析第31-32页
        3.2.2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分析第32-33页
        3.2.3 近年来自主创新发展中的不足第33-35页
4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第35-44页
    4.1 FDI技术溢出的传导路径第35-37页
        4.1.1 示范模仿效应第36页
        4.1.2 竞争效应第36-37页
        4.1.3 人力资本的流动第37页
    4.2 FDI技术溢出的动因分析第37-38页
        4.2.1 市场竞争第37-38页
        4.2.2 企业间的合作第38页
    4.3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第38-40页
        4.3.1 投资国因素第38-39页
        4.3.2 东道国因素第39-40页
    4.4 制度因素、制度溢出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第40-41页
    4.5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与假设第41-44页
        4.5.1 FDI示范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假设第42页
        4.5.2 FDI竞争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假设第42-43页
        4.5.3 FDI人员流动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假设第43-44页
5 实证模型及回归分析第44-54页
    5.1 研究方法的介绍第44-46页
    5.2 模型建立及数据说明第46-51页
        5.2.1 模型的建立第46-47页
        5.2.2 变量及数据来源说明第47-49页
        5.2.3 检验结果第49-50页
        5.2.4 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第50-51页
    5.3 计量模型的结果解释第51-54页
        5.3.1 解释变量中FDI的结果解释第51-52页
        5.3.2 解释变量中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结果解释第52-54页
6 结论和展望第54-57页
    6.1 文章的结论和建议第54-56页
    6.2 文章的局限性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录第60-67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英交替传译中自我监控问题的分析--以“2015年上海国际车展第四届高峰论坛”模拟会议为例
下一篇:中俄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基于出口技术结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