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北京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 第15-28页 |
2.1 北京市公路概况 | 第15-16页 |
2.2 交通数据采集分析 | 第16-19页 |
2.2.1 日交通量和年增长率调查分析 | 第16-17页 |
2.2.2 轴载调查分析 | 第17-19页 |
2.3 道路病害调查分析 | 第19-24页 |
2.3.1 路面破损类型调查 | 第19-23页 |
2.3.2 路面破损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2.4 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调查分析 | 第24-27页 |
2.4.1 养护技术调查分析 | 第24-26页 |
2.4.2 养护资金分配调查分析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预防性养护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第28-37页 |
3.1 我国现行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与标准 | 第28-30页 |
3.1.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3.1.2《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29页 |
3.1.3 北京市其他标准、指南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29页 |
3.1.4 两种现行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3.2 北京市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评价指标与标准 | 第30-36页 |
3.2.1 确立原则 | 第30页 |
3.2.2 检验指标 | 第30-32页 |
3.2.3 判断指标 | 第32-35页 |
3.2.4 微观路况标准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北京市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 | 第37-47页 |
4.1 国内外预防性养护技术概况 | 第37-40页 |
4.1.1 国外预防性养护技术概况 | 第37页 |
4.1.2 国内预防性养护技术概况 | 第37-40页 |
4.2 北京市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 | 第40-42页 |
4.2.1 传统预养措施 | 第40-42页 |
4.2.2 新型预养措施 | 第42页 |
4.3 北京市预防性养护技术对策库 | 第42-46页 |
4.3.1 预养措施功能属性 | 第42-45页 |
4.3.2 属性的无量纲化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北京市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及应用 | 第47-78页 |
5.1 概述 | 第47页 |
5.2 预养决策初步选择:决策树模型 | 第47-52页 |
5.2.1 决策层次 | 第47-48页 |
5.2.2 指标水平 | 第48页 |
5.2.3 决策方案 | 第48-49页 |
5.2.4 决策准则 | 第49页 |
5.2.5 画决策树 | 第49-52页 |
5.3 预养决策最终选择:基于AHP的预养决策 | 第52-56页 |
5.3.1 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 第53页 |
5.3.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3-54页 |
5.3.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第54-55页 |
5.3.4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55页 |
5.3.5 层次总排序 | 第55页 |
5.3.6 决策 | 第55-56页 |
5.4 预养决策设计流程 | 第56页 |
5.5 预养决策实例应用 | 第56-62页 |
5.5.1 路面使用状况调查评价 | 第56-57页 |
5.5.2 预养决策初选方案 | 第57页 |
5.5.3 预养决策最终方案 | 第57-62页 |
5.6 预养决策系统研发 | 第62-77页 |
5.6.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2页 |
5.6.2 数据库的建立 | 第62-63页 |
5.6.3 软件功能模块 | 第63-64页 |
5.6.4 软件功能设计与开发 | 第64-71页 |
5.6.5 软件应用分析 | 第71-7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