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理论建构 | 第13-22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概念 | 第15-19页 |
(一)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外延 | 第16-19页 |
三、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 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原则 | 第19-21页 |
(二) 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认定 | 第22-30页 |
一、认定误区——“事后故意” | 第22-24页 |
二、认定标准——参照点的引入 | 第24-27页 |
三、认定方法——推定 | 第27-30页 |
第三章 经济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 第30-40页 |
一、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 第30-34页 |
(一)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于取得对方当事人财物前 | 第30-32页 |
(二)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于取得对方当事人财物后 | 第32-34页 |
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 第34-36页 |
三、经济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认定及特点 | 第36-40页 |
(一) 具体认定 | 第37-38页 |
(二) 认定特点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财产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 第40-49页 |
一、产生时间对诈骗罪与侵占罪的认定影响 | 第40-41页 |
二、产生时间对盗窃罪与侵占罪的认定影响 | 第41-44页 |
(一) 以“许霆案”为例 | 第41-43页 |
(二) 以“梁丽案”为例 | 第43-44页 |
三、产生时间对抢劫罪与盗窃罪的认定影响 | 第44页 |
四、财产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认定及特点 | 第44-45页 |
(一) 具体认定 | 第45页 |
(二) 认定特点 | 第45页 |
五、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区分类罪的功效 | 第45-49页 |
(一) 占有型犯罪、挪用型犯罪与毁损型犯罪 | 第46页 |
(二) 占有移转犯罪与占有不移转犯罪 | 第46-49页 |
第五章 贪腐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 第49-52页 |
一、贪污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 第49-50页 |
二、贪腐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认定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