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中所见诸侯殡丧礼仪考述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前言 | 第9-20页 |
| 第1章 薨 | 第20-29页 |
| 1.1 薨之含义 | 第20页 |
| 1.2 称薨对象 | 第20-25页 |
| 1.2.1 对内称薨,对外称卒 | 第21-22页 |
| 1.2.2 薨、卒之别 | 第22-23页 |
| 1.2.3 《春秋》所载外诸侯之卒 | 第23-24页 |
| 1.2.4 《左传》所见诸侯之死的称谓 | 第24-25页 |
| 1.3 薨之场所 | 第25-29页 |
| 1.3.1 诸侯及夫人薨于路寝为正 | 第25-26页 |
| 1.3.2 诸侯及夫人疾病居路寝 | 第26-27页 |
| 1.3.3 《左传》所见鲁侯及夫人之薨所 | 第27-29页 |
| 第2章 赴 | 第29-38页 |
| 2.1 赴之含义 | 第29-30页 |
| 2.2 赴告对象 | 第30-32页 |
| 2.2.1 赴于天子 | 第30页 |
| 2.2.2 赴于诸侯 | 第30-31页 |
| 2.2.3 赴于师 | 第31-32页 |
| 2.3 赴告内容 | 第32-34页 |
| 2.3.1 赴告死者身份、姓名、死亡时间 | 第32页 |
| 2.3.2 赴告嗣位之君 | 第32-33页 |
| 2.3.3 赴告死因 | 第33-34页 |
| 2.4 赴告的变例 | 第34-35页 |
| 2.4.1 再赴 | 第34-35页 |
| 2.4.2 迟赴 | 第35页 |
| 2.5 不赴 | 第35-38页 |
| 2.5.1 不以夫人礼丧者不赴 | 第36-37页 |
| 2.5.2 因避讳而不赴 | 第37-38页 |
| 第3章 含 | 第38-45页 |
| 3.1 含之含义 | 第38-39页 |
| 3.2 饭、含之别 | 第39-41页 |
| 3.2.1 饭、含之别 | 第39页 |
| 3.2.2 诸侯饭用粱 | 第39-40页 |
| 3.2.3 诸侯含用玉 | 第40-41页 |
| 3.3 含者身份 | 第41-42页 |
| 3.4 致含之礼 | 第42-43页 |
| 3.5 致含作用 | 第43-45页 |
| 第4章 襚 | 第45-50页 |
| 4.1 襚之含义 | 第45-46页 |
| 4.2 致襚时间 | 第46-48页 |
| 4.2.1 殡前致襚 | 第46页 |
| 4.2.2 殡后至葬前致襚 | 第46-47页 |
| 4.2.3 葬后致襚 | 第47-48页 |
| 4.3 致襚衣数 | 第48页 |
| 4.4 致襚者身份 | 第48-50页 |
| 第5章 殡 | 第50-66页 |
| 5.1 殡之含义 | 第50-51页 |
| 5.2 诸侯殡所 | 第51-57页 |
| 5.2.1 诸侯殡于庙 | 第51-56页 |
| 5.2.2 大夫以上殡于庙,士以下殡于寝 | 第56页 |
| 5.2.3 灵柩在庙、寝中位置 | 第56-57页 |
| 5.3 诸侯殡法 | 第57-59页 |
| 5.3.1 “君殡用輴,欑至于上,毕涂屋” | 第57-58页 |
| 5.3.2 诸侯亦掘坎而殡 | 第58-59页 |
| 5.4 诸侯殡日 | 第59-61页 |
| 5.5 诸侯殡期 | 第61-64页 |
| 5.6 告殡之礼 | 第64-66页 |
| 第6章 临 | 第66-70页 |
| 6.1 临之含义 | 第66页 |
| 6.2 哭临时日 | 第66-67页 |
| 6.3 哭临场所 | 第67页 |
| 6.4 天子哭临 | 第67-68页 |
| 6.5 遣使哭临 | 第68页 |
| 6.6 出使哭临 | 第68-70页 |
| 第7章 弔 | 第70-79页 |
| 7.1 弔之含义 | 第70-71页 |
| 7.2 弔丧时间 | 第71-72页 |
| 7.3 弔丧场所 | 第72页 |
| 7.4 弔者身份 | 第72-73页 |
| 7.5 弔之内容 | 第73-75页 |
| 7.5.1 弔辞与伤辞 | 第74页 |
| 7.5.2 弔辞与伤辞内容 | 第74-75页 |
| 7.5.3 弔辞口传,伤辞书于板 | 第75页 |
| 7.6 弔丧对象 | 第75-77页 |
| 7.6.1 天子弔诸侯 | 第75-76页 |
| 7.6.2 诸侯相弔 | 第76-77页 |
| 7.7 不重弔 | 第77-79页 |
| 结语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