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安徽城镇化的产业支撑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1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23页
        一、研究背景第16-20页
            (一) 世界城镇化第17-18页
            (二) 中国城镇化第18-19页
            (三) 安徽城镇化第19-20页
        二、研究意义第20-23页
            (一) 理论意义第21页
            (二) 实践意义第21-23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38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23-29页
            (一) 有关城镇化的研究第23-26页
            (二) 有关产业的研究第26-28页
            (三) 城镇化与产业的互动关系第28-29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29-38页
            (一) 有关城镇化的研究第29-33页
            (二) 有关产业的研究第33-35页
            (三) 城市化与产业的相互关系第35-38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38-40页
        一、研究内容第38-39页
        二、研究方法第39-40页
            (一) 比较研究方法第39页
            (二)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第39-40页
            (三) 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第40页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40-41页
        一、创新点第40页
        二、不足之处第40-41页
第二章 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第41-71页
    第一节 城镇化的内涵、类型与发展阶段第41-48页
        一、两个主要概念的辨析第41-43页
            (一) 城市化第41-42页
            (二) 城镇化第42-43页
        二、城镇化的类型第43-46页
            (一) 根据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的特征划分第44页
            (二) 根据产业的主导功能划分第44-46页
        三、城镇化发展阶段第46-48页
    第二节 城镇化的理论基础第48-66页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48-60页
            (一)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48-50页
            (二)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第50-55页
            (三) 乔根森模型第55-58页
            (四) 托达罗模型第58-60页
        二、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第60-66页
            (一) 产业的聚集效应第60-63页
            (二) 产业的扩散效应第63-64页
            (三) 产业的收入效应第64-65页
            (四) 产业的关联效应第65-66页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第66-71页
        一、古典经济学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的思想第66-67页
            (一) 从报酬递减规律的角度第66页
            (二) 从平衡增长的角度第66-67页
            (三) 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第67页
            (四) 从产业两大部类的划分角度第67页
        二、二战后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分析第67-71页
            (一) 主导产业转换规律第68页
            (二) 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换的规律第68-69页
            (三) 产业层次叠加规律第69-71页
第三章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模式借鉴第71-99页
    第一节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71-82页
        一、英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71-76页
            (一) 城镇化起步阶段(16世纪--18世纪)第71-72页
            (二) 城镇化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第72-74页
            (三) 实现高度城镇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74-75页
            (四) 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以来)第75-76页
        二、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76-82页
            (一) 建国至19世纪70年代第77页
            (二)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第77-79页
            (三) 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第79-81页
            (四) 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81-82页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82-90页
        一、韩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82-85页
            (一) 城镇化史前时期(1876-1947年)第82页
            (二) 城镇化起步阶段(1948-1960年)第82-83页
            (三) 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1961-1987年)第83-85页
            (四) 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第85页
        二、台湾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85-90页
            (一) 日据时期台湾城镇化(1895-1945年)第87页
            (二) 经济恢复时期城镇化(1946-1952年)第87页
            (三) 初级经济发展阶段与城镇化(1953-1963年)第87-88页
            (四) 1964-1986年工业经济为主的阶段第88-89页
            (五) 服务业为主的阶段(1986—至今)第89-90页
    第三节 拉丁美洲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第90-97页
        一、巴西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90-95页
            (一) 巴西城镇化进程第90-92页
            (二) 巴西产业结构演进轨迹第92-94页
            (三) 巴西城镇化的影响第94-95页
        二、墨西哥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95-97页
            (一) 城镇化初期阶段(1940年之前)第95页
            (二) 城镇化缓慢发展阶段(1940-1960年)第95-96页
            (三) 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1960-1980年)第96页
            (四) 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1980-至今)第96-97页
    总结第97-99页
第四章 安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99-135页
    第一节 安徽产业结构演进第99-104页
        一、演进历程第99-102页
            (一) 建国到1978年第99-100页
            (二) 1978年至今第100-102页
        二、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第102-104页
    第二节 安徽城镇化发展第104-124页
        一、安徽城镇化发展历程第104-107页
            (一) 1978年以前城镇化曲折发展阶段第104-105页
            (二)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阶段第105-107页
        二、安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第107-123页
            (一) 安徽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判断第107-108页
            (二) 安徽城镇化发展现状第108-114页
            (三)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14-123页
        三、安徽城镇化的目标与机遇第123-124页
    第三节 安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124-129页
        一、安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第124-127页
        二、城镇化过程中安徽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第127-129页
    第四节 安徽省城镇化产业支撑的实证分析第129-133页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第129页
        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第129-130页
        三、协整检验第130-131页
        四、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第131-133页
            (一) 脉冲响应第131-133页
            (二) 方差分解第133页
    总结第133-135页
第五章 三次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现状及问题研究第135-190页
    第一节 第一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第135-147页
        一、农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理第135-136页
            (一) 直接作用机理第135-136页
            (二) 间接作用机理第136页
        二、安徽第一产业发展情况第136-141页
            (一) 安徽第一产业发展历程第136-137页
            (二) 安徽省第一产业发展现状第137-141页
        三、安徽省第一产业支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1-147页
            (一)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均衡且主要农产品单产产量偏低第141-143页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初级阶段第143页
            (三) 就业结构转型滞后第143-144页
            (四) 农民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与层次难以提升第144-146页
            (五) 农户生产性投资较少第146-147页
    第二节 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第147-173页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第147-152页
            (一) 工业化的内涵第147-148页
            (二) 工业化发展阶段第148-149页
            (三)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第149-151页
            (四) 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标准结构第151-152页
        二、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分析第152-156页
            (一) 安徽省工业化阶段判断第152-154页
            (二) 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度分析第154-156页
        三、安徽省工业现状及拉动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第156-167页
            (一) 安徽省工业现状第156-160页
            (二) 安徽工业拉动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第160-166页
            (三) 建筑业与城镇化第166-167页
        四、乡镇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经济基础第167-173页
            (一) 安徽乡镇企业的发展轨迹及其与城镇化发展第167-168页
            (二) 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第168-173页
    第三节 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研究第173-190页
        一、第三产业与城镇化第174-176页
            (一) 第三产业的含义第174-175页
            (二) 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的作用第175-176页
        二、安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第176-184页
            (一)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第176-179页
            (二) 第三产业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179-184页
        三、安徽第三产业各层次与城镇化的实证分析第184-190页
            (一) 变量选择第184页
            (二) 单位根检验第184-185页
            (三) 协整方程第185-187页
            (四)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187页
            (五)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第187-190页
                1. 脉冲响应第187-188页
                2. 方差分解第188-190页
第六章 三次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路径研究第190-206页
    第一节 第一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路径研究第190-197页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第190-193页
            (一) 基本原则第190-191页
            (二) 主要发展措施建议第191-193页
        二、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第193-197页
            (一)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第193-196页
            (二) 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第196页
            (三) 退耕还林,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196-197页
    第二节 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路径研究第197-203页
        一、提升工业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第198-199页
            (一) 做大做强企业,实现规模经营第198-199页
            (二) 搞好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第199页
        二、优化、调整和升级工业结构第199-203页
            (一) 优化、调整轻重工业内部结构第199-201页
            (二)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201-202页
            (三)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202-203页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第203页
    第三节 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路径研究第203-206页
        一、做大做强服务业,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204页
        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第204-205页
            (一)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第204-205页
            (二)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205页
        三、坚持市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第205-206页
结束语第206-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25页
图表目录第225-229页
致谢第229-23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生论文及科研成果第230页

论文共2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相依性的理论模拟及其动态关联性分析
下一篇: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