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问题探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一)国外政府信息公开中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发展 | 第13-15页 |
1. 美国关于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规定 | 第13页 |
2. 德国关于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立法规定 | 第13-14页 |
3. 日本关于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立法进程 | 第14-15页 |
(二)国内行政信息中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 第15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17页 |
(二)可能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2页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一、客观责任 | 第18页 |
二、主观责任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一、信息公开的概念 | 第19页 |
二、知情权的概念及内容 | 第19-20页 |
三、隐私权的内涵及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表现及原因 | 第22-29页 |
第一节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表现 | 第22-23页 |
一、公民知政权与政府官员隐私权的冲突 | 第22页 |
二、公民知情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 | 第22-23页 |
三、公民知情权与普通公民隐私权的冲突 | 第23页 |
第二节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实质 | 第23-25页 |
一、主体不同 | 第23-24页 |
二、属性不同 | 第24页 |
三、内容不同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原因 | 第25-29页 |
一、立法体系尚未形成 | 第25-26页 |
(一)公开法律保障体系的缺失 | 第25页 |
(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操作性不强 | 第25-26页 |
(三)配套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 第26页 |
二、配套制度严重缺失 | 第26-29页 |
(一)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 第26-27页 |
(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流于形式化 | 第27页 |
(三)听证程序形同虚设 | 第27页 |
(四)政府部门对信息独占性受思维观念限制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国外协调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做法与启示 | 第29-37页 |
第一节 美国 | 第29-32页 |
一、立法概况 | 第29-30页 |
二、公民隐私权保护中现存的问题 | 第30-31页 |
三、启示与思考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德国 | 第32-34页 |
一、立法概况 | 第32-33页 |
二、存在的争议 | 第33-34页 |
三、启示与思考 | 第34页 |
第三节 日本 | 第34-37页 |
一、法制化过程 | 第34-35页 |
二、解析《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若干法律制度 | 第35-36页 |
三、启示与思考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协调 | 第37-55页 |
第一节 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协调原则 | 第37-39页 |
一、国家及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 第37-38页 |
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 | 第38页 |
三、价值平衡原则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化解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途径 | 第39-55页 |
一、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切实保护公民隐私权 | 第39-42页 |
(一)我国隐私权立法现状 | 第39-40页 |
(二)我国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立法建议 | 第40-42页 |
二、设立相应的行政保障体制 | 第42-48页 |
(一)加强行政监督 | 第42-45页 |
(二)强化行政赔偿 | 第45-48页 |
三、传播媒体的自律配合 | 第48-49页 |
(一)现阶段传播媒体对隐私权问题的表征 | 第48-49页 |
(二)传播媒体在隐私权保护中道德决策与法律约束 | 第49页 |
四、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逐步培养公民隐私权意识 | 第49-55页 |
(一)分析现状,是行为规范还是伦理道德的缺失 | 第49-50页 |
(二)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50-52页 |
(三)实施方法与途径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