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第二节 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一、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二、简要评述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14页 |
三、图表分析法 | 第14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一、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4页 |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1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一、食品安全 | 第15页 |
二、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与食品安全信息披露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页 |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17页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页 |
四、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理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9-31页 |
第一节 政府行政管理的“失当” | 第21-26页 |
一、管理中存在“懒政”现象 | 第21-22页 |
二、披露平台不协调 | 第22-23页 |
三、披露方式不健全 | 第23-25页 |
四、披露内容笼统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 第26-27页 |
一、食品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开不及时 | 第26页 |
二、披露的内容空洞、泛化 | 第26-27页 |
三、与政府、社会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 第27页 |
第三节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第27-31页 |
一、食品行业协会的社会认同度低 | 第27-28页 |
二、第三方机构社会影响力不足 | 第28页 |
三、媒体监督的“失范” | 第28-29页 |
四、消费者投诉渠道不畅,公民参与机制缺失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渠道不畅的深层致因 | 第31-36页 |
第一节 食品市场多角色失范、有失平衡 | 第31-33页 |
一、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存在“柠檬市场” | 第31-32页 |
二、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生产者之间存在“道德风险” | 第32-33页 |
三、政府监管部门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任危机” | 第33页 |
第二节 政府信息化治理水平低、管理效果差 | 第33-34页 |
一、主管部门协作监管的缺失 | 第33-34页 |
二、食品安全平台、网络建设滞后 | 第34页 |
第三节 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法律法规缺失、缺乏保障 | 第34-36页 |
一、针对食品企业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滞后 | 第34页 |
二、针对食品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滞后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完善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36-53页 |
第一节 完善政府治理方式,增强管理效果 | 第36-44页 |
一、完善政府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 | 第36-37页 |
二、优化食品安全网结构,扩大信息披露内容 | 第37-39页 |
三、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平台,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 第39-42页 |
四、完善食品的标签及安全信息用语,增强市场透明度 | 第42-43页 |
五、丰富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方式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优化企业沟通模式,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 第44-49页 |
一、明确企业信息披露责任,构建信息激励机制 | 第44页 |
二、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提升信息披露的水平 | 第44-45页 |
三、完善相关企业之间的沟通,缓解行业内信息障碍 | 第45-47页 |
四、加强与消费者的交互,缩短信息障碍 | 第47-48页 |
五、加强与第三部门信息沟通,保障信息传递的对称性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畅通社会参与渠道,保障信息公开透明 | 第49-53页 |
一、完善食品行业协会法治建设,增强其独立性 | 第49-50页 |
二、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提高其参与素质 | 第50-51页 |
三、拓宽消费者的投诉渠道,提高其监督水平 | 第51页 |
四、鼓励社会参与,构建“多元共治”模式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