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 第19页 |
3、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 第19-20页 |
4、典型事例研究法 | 第20页 |
5、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20页 |
(四)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0-22页 |
1、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主要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一、公共精神概述 | 第22-30页 |
(一) 公共精神的涵义及基本要求 | 第22-26页 |
1、公共精神的内涵 | 第22-24页 |
2、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 | 第24-26页 |
(二) 公共精神的特征 | 第26-30页 |
1、公共性 | 第26-27页 |
2、公民性 | 第27-28页 |
3、参与性 | 第28页 |
4、多样性 | 第28-29页 |
5、辐射性 | 第29-30页 |
二、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及其培育的时代价值 | 第30-43页 |
(一) 过渡型社区的生成及其居民公共精神的内涵 | 第30-39页 |
1、过渡型社区的形成背景 | 第30-35页 |
2、过渡型社区的概念及特点 | 第35-38页 |
3、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内涵 | 第38-39页 |
(二) 培育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价值所在 | 第39-43页 |
1、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市化进程 | 第39页 |
2、有利于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 第39-40页 |
3、有利于基层民主自治,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第40-41页 |
4、有利于增强社会信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第41-43页 |
三、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43-68页 |
(一) 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现状问卷调查 | 第43-45页 |
1、问卷设计 | 第43-44页 |
2、数据说明 | 第44-45页 |
(二) 基于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45-68页 |
1、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 | 第46-56页 |
2、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6-68页 |
四、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 第68-88页 |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精神的培育 | 第68-73页 |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68-70页 |
2、坚持人民利益观 | 第70-71页 |
3、普及科学发展观 | 第71-72页 |
4、贯彻公平正义原则 | 第72-73页 |
(二) 政府社区通力协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 第73-75页 |
1、转变集体经济增长方式 | 第74页 |
2、健全集体经济保障制度 | 第74页 |
3、盘活社区周边存量土地 | 第74-75页 |
4、保持社区股份合作社发展活力 | 第75页 |
5、做好商铺租赁工作 | 第75页 |
6、加强消费品综合市场的整治工作 | 第75页 |
(三) 建设社区民主自治,提高居民政治主体意识 | 第75-81页 |
1、优化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76-78页 |
2、提高社区居民的政治主体意识 | 第78-79页 |
3、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 第79-81页 |
4、健全社区相关法律法规 | 第81页 |
(四) 合理定位社区居委会职责,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 第81-84页 |
1、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解决居民生活难题 | 第81-83页 |
2、利用网络宣传公共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活动 | 第83-84页 |
(五) 促进居民个人积极参与,做社区生活的主人翁 | 第84-88页 |
1、学法普法,强化法制意识 | 第84-85页 |
2、自主参与,培养权利意识 | 第85-86页 |
3、投身公益,增强责任意识 | 第86页 |
4、平等守信,孕育睦邻意识 | 第86-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
附录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