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22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二)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国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2、国内研究综述第15-19页
    (三)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文献研究法第19页
        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第19页
        3、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第19-20页
        4、典型事例研究法第20页
        5、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20页
    (四)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第20-22页
        1、创新之处第20-21页
        2、主要不足之处第21-22页
一、公共精神概述第22-30页
    (一) 公共精神的涵义及基本要求第22-26页
        1、公共精神的内涵第22-24页
        2、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第24-26页
    (二) 公共精神的特征第26-30页
        1、公共性第26-27页
        2、公民性第27-28页
        3、参与性第28页
        4、多样性第28-29页
        5、辐射性第29-30页
二、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及其培育的时代价值第30-43页
    (一) 过渡型社区的生成及其居民公共精神的内涵第30-39页
        1、过渡型社区的形成背景第30-35页
        2、过渡型社区的概念及特点第35-38页
        3、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内涵第38-39页
    (二) 培育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价值所在第39-43页
        1、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市化进程第39页
        2、有利于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第39-40页
        3、有利于基层民主自治,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40-41页
        4、有利于增强社会信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第41-43页
三、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第43-68页
    (一) 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现状问卷调查第43-45页
        1、问卷设计第43-44页
        2、数据说明第44-45页
    (二) 基于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第45-68页
        1、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第46-56页
        2、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第56-68页
四、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第68-88页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精神的培育第68-73页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68-70页
        2、坚持人民利益观第70-71页
        3、普及科学发展观第71-72页
        4、贯彻公平正义原则第72-73页
    (二) 政府社区通力协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第73-75页
        1、转变集体经济增长方式第74页
        2、健全集体经济保障制度第74页
        3、盘活社区周边存量土地第74-75页
        4、保持社区股份合作社发展活力第75页
        5、做好商铺租赁工作第75页
        6、加强消费品综合市场的整治工作第75页
    (三) 建设社区民主自治,提高居民政治主体意识第75-81页
        1、优化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第76-78页
        2、提高社区居民的政治主体意识第78-79页
        3、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第79-81页
        4、健全社区相关法律法规第81页
    (四) 合理定位社区居委会职责,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第81-84页
        1、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解决居民生活难题第81-83页
        2、利用网络宣传公共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活动第83-84页
    (五) 促进居民个人积极参与,做社区生活的主人翁第84-88页
        1、学法普法,强化法制意识第84-85页
        2、自主参与,培养权利意识第85-86页
        3、投身公益,增强责任意识第86页
        4、平等守信,孕育睦邻意识第86-88页
结语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95-96页
附录第96-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伪报票据丧失现象的成因与防范--以苏南某基层法院2009-2014年审理的票据纠纷为样本
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整合与开发初中思品课程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