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滚动轴承的动力学特性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1 国内滚动轴承动力学仿真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外滚动轴承动力学仿真概况 | 第14页 |
1.3 ANSYS/LS-DYNA显式动力学简介 | 第14-16页 |
1.3.1 LS-DYNA3D简介 | 第14-15页 |
1.3.2 ANSYS/LS-DYNA显式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滚动轴承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关系 | 第18-30页 |
2.1 几何学关系 | 第18-20页 |
2.1.1 密合度 | 第18-19页 |
2.1.2 球轴承沟曲率半径系数 | 第19页 |
2.1.3 主曲率与主曲率差函数 | 第19页 |
2.1.4 滚动轴承径向游隙 | 第19-20页 |
2.2 运动学关系 | 第20-21页 |
2.3 滚动轴承最佳原始游隙的确定 | 第21-30页 |
2.3.1 过盈配合对轴承游隙的影响 | 第21-23页 |
2.3.2 转速对轴承游隙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3 工作载荷对轴承游隙的影响 | 第24页 |
2.3.4 温度变化对轴承游隙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5 线膨胀系数对轴承游隙的影响 | 第25页 |
2.3.6 轴承最佳原始游隙的确定 | 第25-26页 |
2.3.7 基于Matlab GUI的计算程序 | 第26-30页 |
第3章 轴承显式动力学的仿真分析 | 第30-40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2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31页 |
3.3 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31-32页 |
3.4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2-34页 |
3.5 滚动轴承显式动力学的仿真结果 | 第34页 |
3.6 ANSYS/LS-DYNA仿真结果的动力学特性验证 | 第34-37页 |
3.6.1 深沟球轴承赫兹接触的受载分布验证 | 第34-36页 |
3.6.2 滚动轴承的运动学关系验证 | 第36-37页 |
3.7 总结 | 第37-40页 |
第4章 滚动轴承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 第40-70页 |
4.1 轴承几何参数的影响 | 第40-49页 |
4.1.1 沟曲率半径的影响 | 第40-45页 |
4.1.2 保持架兜孔游隙的影响 | 第45-49页 |
4.2 轴承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49-56页 |
4.2.1 滚动体个数的影响 | 第49-52页 |
4.2.2 径向游隙的影响 | 第52-56页 |
4.3 轴承工况条件的影响 | 第56-62页 |
4.3.1 工作载荷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2 工作转速的影响 | 第58-62页 |
4.4 传动系统中轴承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62-67页 |
4.5 总结 | 第67-70页 |
第5章 滚动轴承故障的动力学分析与诊断 | 第70-84页 |
5.1 结构特点引起的振动 | 第70-71页 |
5.2 轴承运行故障引起的振动 | 第71-72页 |
5.3 滚动轴承零件固有频率与故障特征频率 | 第72-77页 |
5.3.1 滚动轴承零件固有频率 | 第72-73页 |
5.3.2 滚动轴承的故障特征频率 | 第73-75页 |
5.3.3 滚动轴承的故障检测方法 | 第75-77页 |
5.4 轴承故障的动力学仿真与故障诊断 | 第77-82页 |
5.4.1 滚动体故障的动力学仿真 | 第77-79页 |
5.4.2 外圈故障时的动力学仿真 | 第79-80页 |
5.4.3 轴承故障振动的故障诊断 | 第80-82页 |
5.5 总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