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磨削加工硬化技术的提出及技术特点 | 第11页 |
1.3 磨削表面硬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磨削表面硬化的国外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1.3.2 磨削表面硬化的国内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3.3 磨削硬化层硬度的研究 | 第13-16页 |
1.3.5 磨削硬化层厚度预测 | 第16页 |
1.4 磨削硬化技术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2章 磨削硬化层硬度及分布的理论分析 | 第20-32页 |
2.1 影响磨削硬化加工的主要因素 | 第20-21页 |
2.2 钢的淬透性和淬硬性 | 第21-23页 |
2.3 磨削温度场的理论分析 | 第23-25页 |
2.3.1 磨削热的产生 | 第23页 |
2.3.2 磨削温度场理论模型 | 第23-25页 |
2.4 磨削力的理论分析 | 第25-28页 |
2.4.1 磨削力的数学模型 | 第25-27页 |
2.4.2 磨削力的经验公式 | 第27-28页 |
2.5 磨削过程中的热量分配比例系数研究 | 第28-30页 |
2.6 磨削加工硬化层硬度的计算 | 第30-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磨削加工零件硬化层硬度分布一致性的试验研究 | 第32-44页 |
3.1 磨削硬化加工试验 | 第32-34页 |
3.1.1 试验条件的确定 | 第32-33页 |
3.1.2 磨削加工试验方案设计 | 第33-34页 |
3.2 试件硬度测量 | 第34-42页 |
3.2.1 试验仪器及原理简介 | 第34-35页 |
3.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磨削硬化零件表面硬度仿真 | 第44-70页 |
4.1 磨削加工温度场的分布模型 | 第45-48页 |
4.1.1 热量的传递方式 | 第45-46页 |
4.1.2 磨削硬化过程的传热学模型 | 第46-48页 |
4.2 磨削硬化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第48-54页 |
4.2.1 磨削温度场的平衡方程 | 第48-51页 |
4.2.2 瞬态温度场有限元法 | 第51-54页 |
4.3 磨削硬化温度场仿真 | 第54-60页 |
4.3.1 磨削硬化工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4.3.2 单元类型的确定 | 第54-56页 |
4.3.3 磨削硬化温度场参数条件的确定 | 第56-58页 |
4.3.4 热源的离散 | 第58-59页 |
4.3.5 热源的加载及求解 | 第59页 |
4.3.6 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4 平面磨削硬化层硬度的仿真计算分析 | 第60-68页 |
4.4.1 零件硬化层表面硬度的仿真与计算分析 | 第61-62页 |
4.4.2 零件硬化层断面硬度的仿真与计算分析 | 第62-64页 |
4.4.3 不同磨削条件下的零件表面硬度的仿真与计算分析 | 第64-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