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知识产权仲裁的理论基础与法律规定 | 第12-21页 |
2.1 知识产权争议类型 | 第12-13页 |
2.1.1 知识产权的概念与性质 | 第12页 |
2.1.2 知识产权争议的类型 | 第12-13页 |
2.2 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的适仲裁性 | 第13-17页 |
2.2.1 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的特点 | 第13-15页 |
2.2.2 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的适仲裁性 | 第15-17页 |
2.3 知识产权争议的可仲裁性 | 第17-21页 |
2.3.1 可仲裁性的一般概述 | 第17-18页 |
2.3.2 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争议可仲裁性的规定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我国知识产权仲裁的实践现状与主要问题 | 第21-33页 |
3.1 专业化知识产权仲裁机构的实践现状 | 第21-24页 |
3.1.1 知识产权仲裁机构的数量少并且分布不均 | 第21-22页 |
3.1.2 知识产权仲裁机构的专业性存在疑问 | 第22-23页 |
3.1.3 知识产权仲裁的受案量小 | 第23页 |
3.1.4 知识产权仲裁的受案种类单一 | 第23-24页 |
3.2 知识产权法的公法性质及其对争议解决的制约 | 第24-27页 |
3.2.1 知识产权法所具有的公法性质 | 第24-25页 |
3.2.2 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争议可仲裁性的限制 | 第25-27页 |
3.3 仲裁临时措施规定粗糙 | 第27-31页 |
3.3.1 我国仲裁临时措施的具体规定 | 第27-29页 |
3.3.2 我国仲裁临时措施规定的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3.4 仲裁诉讼化倾向导致争议解决速度降低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仲裁发展的举措 | 第33-45页 |
4.1 帮助当事人加快知识产权仲裁程序进程 | 第33-34页 |
4.1.1 知识产权仲裁规则的特殊性 | 第33-34页 |
4.1.2 加快知识产权仲裁进程的具体方式 | 第34页 |
4.2 合理地扩大知识产权仲裁受案范围 | 第34-39页 |
4.2.1 世界各国对待知识产权可仲裁性的态度 | 第34-36页 |
4.2.2 我国应当合理放开知识产权纠纷可仲裁性范围 | 第36-39页 |
4.3 进一步完善临时措施相关规定 | 第39-45页 |
4.3.1 扩大临时措施种类 | 第39页 |
4.3.2 规定临时措施申请条件 | 第39-40页 |
4.3.3 赋予仲裁庭临时措施管辖权 | 第40-45页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