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燕麦的适应性研究 | 第8-11页 |
1.1.1 燕麦的植物学特征 | 第8-9页 |
1.1.2 燕麦株高的研究 | 第9页 |
1.1.3 燕麦生长速度的研究 | 第9页 |
1.1.4 燕麦生物量的研究 | 第9页 |
1.1.5 燕麦的种子产量的研究 | 第9-10页 |
1.1.6 燕麦品质的研究 | 第10页 |
1.1.7 燕麦光合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 燕麦的利用价值的研究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16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3页 |
2.2 供试的材料 | 第13-14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14页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4-16页 |
2.4.1 燕麦生育时期调查 | 第14页 |
2.4.2 燕麦出苗率和分蘖率测定 | 第14页 |
2.4.3 燕麦株高、节间长度测定 | 第14页 |
2.4.4 燕麦干草产量与茎叶比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2.4.5 燕麦成熟期种子产量及考种 | 第15页 |
2.4.6 燕麦营养成分测定 | 第15页 |
2.4.7 燕麦光合速率测定 | 第15页 |
2.4.8 用模糊数学隶属法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 | 第15页 |
2.4.9 数据分析 | 第15-1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6-32页 |
3.1 不同燕麦品种生长特性 | 第16-23页 |
3.1.1 不同品种燕麦生育期比较 | 第16页 |
3.1.2 燕麦出苗率、分蘖能力和单株分蘖能力的比较 | 第16-18页 |
3.1.3 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差异 | 第18-19页 |
3.1.4 不同燕麦品种生长速度的比较 | 第19-20页 |
3.1.5 不同燕麦品种茎粗的比较 | 第20-21页 |
3.1.6 不同燕麦品种干草产量比较 | 第21页 |
3.1.7 不同燕麦品种种子产量的比较 | 第21-22页 |
3.1.8 不同燕麦品种的茎叶比 | 第22页 |
3.1.9 不同品种燕麦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 第22-23页 |
3.2 不同燕麦光合特性 | 第23-27页 |
3.2.1 不同种燕麦净光合速率(Pn)比较 | 第23-24页 |
3.2.2 不同燕麦气孔导度(Gs)的比较 | 第24页 |
3.2.3 不同品种燕麦胞间CO_2浓度(Ci)的比较 | 第24-25页 |
3.2.4 不同品种燕麦蒸腾速率(Tr)的比较 | 第25-26页 |
3.2.5 不同品种燕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比较 | 第26页 |
3.2.6 不同燕麦品种光合因子聚类分析 | 第26-27页 |
3.3 燕麦品质的测定 | 第27页 |
3.4 不同燕麦品质的聚类分析 | 第27-28页 |
3.5 不同燕麦适应性聚类分析 | 第28-29页 |
3.6 燕麦15个品种适应性综合评价 | 第29-3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2-37页 |
4.1 不同燕麦品种生长发育的比较 | 第32页 |
4.2 不同燕麦品种分蘖能力、出苗率的比较 | 第32页 |
4.3 不同燕麦品种株高、茎粗和生长速度的比较 | 第32-33页 |
4.4 不同燕麦品种干草产量的比较 | 第33-34页 |
4.5 不同燕麦品种种子产量的比较 | 第34页 |
4.6 不同燕麦品种光合的比较 | 第34-35页 |
4.7 不同燕麦品种营养品质的比较 | 第35-36页 |
4.8 不同燕麦品种综合评价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