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源与流 | 第13-15页 |
2 "陆红霞案"的梳理 | 第15-19页 |
2.1 基本案情 | 第15页 |
2.2 审理逻辑解读 | 第15-18页 |
2.3 问题提炼 | 第18-19页 |
3. 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认定要件:基于规范和学理 | 第19-32页 |
3.1 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含义 | 第19-22页 |
3.1.1 获取政府信息权 | 第19-20页 |
3.1.2 何为"滥用"? | 第20-21页 |
3.1.3 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 | 第21-22页 |
3.2 认定要件的构建方法 | 第22-25页 |
3.3 认定要件的具体化重塑 | 第25-29页 |
3.3.1 权利人享有并行使获取政府信息权 | 第25-26页 |
3.3.2 明显背离《条例》"知情、监督、服务"之立法目的 | 第26-28页 |
3.3.3 具有恶意 | 第28页 |
3.3.4 过度耗费信息公开行政资源 | 第28-29页 |
3.4 认定要件的实践检验 | 第29-31页 |
3.5 小结 | 第31-32页 |
4 认定要件的常见形态:从"陆红霞案"切入 | 第32-40页 |
4.1 "陆红霞案"的失与得 | 第32-33页 |
4.1.1 准确找法而不用法 | 第32-33页 |
4.1.2 案情到结论的综合认定 | 第33页 |
4.2 认定要件的常见形态 | 第33-38页 |
4.2.1 本土案例中的常见形态 | 第33-36页 |
4.2.2 域外法的补充 | 第36-38页 |
4.3 小结 | 第38-40页 |
5 认定的相关问题 | 第40-44页 |
5.1 认定主体 | 第40-41页 |
5.1.1 适格主体:行政机关 | 第40页 |
5.1.2 本案中法院的认定行为合法吗? | 第40页 |
5.1.3 认定中法院的角色定位 | 第40-41页 |
5.2 认定滥用后的答复形式 | 第41-42页 |
5.2.1 滥用是"免于提供理由" | 第41页 |
5.2.2 "陆红霞案"中行政机关的答复合法吗? | 第41-42页 |
5.3 认定原则 | 第42-44页 |
5.3.1 审慎认定 | 第42-43页 |
5.3.2 重视化解争议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