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5页 |
1.1 纳米药物用于癌症治疗 | 第13-19页 |
1.1.1 癌症的临床治疗手段及局限性 | 第14-15页 |
1.1.2 纳米药物输送系统 | 第15-19页 |
1.2 纳米载药体内输送多重障碍 | 第19-26页 |
1.2.1 血液屏障 | 第19-21页 |
1.2.2 肿瘤屏障 | 第21-24页 |
1.2.3 细胞屏障 | 第24-26页 |
1.3 纳米特性影响纳米药物体内生物学效应 | 第26-28页 |
1.3.1 尺寸影响纳米药物体内生物学效应 | 第26-27页 |
1.3.2 表面电势影响纳米药物体内生物学效应 | 第27-28页 |
1.3.3 其他纳米特性影响纳米药物体内生物学效应 | 第28页 |
1.4 智能型纳米药物输送体系克服多重障碍 | 第28-33页 |
1.4.1 尺寸可变纳米药物载体 | 第29-30页 |
1.4.2 表面性质可变纳米药物载体 | 第30-32页 |
1.4.3 多级递送纳米药物载体 | 第32-33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5页 |
第二章 刺激响应性集束化纳米载体克服体内药物输送多重障碍 | 第45-83页 |
2.1 引言 | 第45-46页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6-5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2.2.2 合成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PEG-b-PCL)和聚己内酯均聚物(PCL) | 第47-48页 |
2.2.3 合成PAMAM/Pt | 第48页 |
2.2.4 合成肿瘤酸度响应化学键桥连的聚己内酯-聚酰胺胺(PCL-CDM-PAMAM/Pt) | 第48-49页 |
2.2.5 合成酰胺键桥连的聚己内酯-聚酰胺胺 | 第49页 |
2.2.6 合成荧光标记的聚合物材料 | 第49页 |
2.2.7 制备集束化纳米颗粒 | 第49-50页 |
2.2.8 集束化纳米药物中PAMAM和铂类药物的释放 | 第50页 |
2.2.9 细胞来源及培养 | 第50页 |
2.2.10 BxPC-3多细胞球模型构建 | 第50页 |
2.2.11 激光共聚焦(CLSM)检测集束化颗粒在多细胞球中渗透 | 第50-51页 |
2.2.12 多细胞球对集束化纳米颗粒的摄取 | 第51页 |
2.2.13 检测多细胞球中基因组DNA中铂类药物含量 | 第51页 |
2.2.14 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 | 第51-52页 |
2.2.15 动物和肿瘤模型构建 | 第52页 |
2.2.16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52页 |
2.2.17 纳米药物有体内分布 | 第52页 |
2.2.18 抗肿瘤研究 | 第52-53页 |
2.2.19 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及肿瘤组织细胞摄取 | 第53页 |
2.2.20 纳米颗粒在肿瘤中渗透 | 第53-54页 |
2.2.21 免疫组化 | 第54页 |
2.2.22 机体毒性研究 | 第54页 |
2.2.23 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54-5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6页 |
2.3.1 构筑集束化纳米颗粒聚合物材料合成与表征 | 第55-58页 |
2.3.2 集束化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第58-61页 |
2.3.3 集束化纳米颗粒在肿瘤多细胞球的渗透 | 第61-62页 |
2.3.4 集束化纳米颗粒在多细胞球模型中的摄取 | 第62-63页 |
2.3.5 集束化纳米颗粒对肿瘤多细胞球杀伤 | 第63-64页 |
2.3.6 集束化纳米颗粒体内血液循环 | 第64-66页 |
2.3.7 集束化纳米颗粒体内分布与肿瘤富集 | 第66-67页 |
2.3.8 集束化纳米颗粒体内肿瘤渗透 | 第67-70页 |
2.3.9 集束化纳米药物抑制肿瘤生长 | 第70-71页 |
2.3.10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 | 第71-72页 |
2.3.11 集束化纳米药物体内安全性评估 | 第72-74页 |
2.3.12 集束化纳米颗粒在耐药性肺癌和原位乳腺癌中的渗透 | 第74页 |
2.3.13 集束化纳米颗粒在耐药性肺癌和原位乳腺癌中抗肿瘤活性 | 第74-7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第三章 基于肿瘤酸度精准响应性纳米组装体用于增强肿瘤渗透 | 第83-113页 |
3.1 引言 | 第83-85页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85-9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85页 |
3.2.2 聚乙二醇-4-氰基-4-(硫代苯甲酰)戊酸(PEG-CPDB)的合成 | 第85页 |
3.2.3 甲基丙烯酸2-(六甲撑亚胺)乙酯(AEMA)合成 | 第85-86页 |
3.2.4 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2-(六甲撑亚胺)乙酯(PEG-b-PAEMA)合成 | 第86页 |
3.2.5 单体甲基丙烯酸2-环己基乙酯(CHMA)制备 | 第86页 |
3.2.6 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2-环己基乙酯(PEG-b-PCHMA)合成 | 第86页 |
3.2.7 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2-(六甲撑亚胺)乙酯-聚酰胺胺(PEG-b-PAEMA-PAMAM/Pt)合成 | 第86-87页 |
3.2.8 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2-环己基乙酯-聚酰胺胺(PEG-b-PCHMA-PAMAM/Pt)合成 | 第87页 |
3.2.9 制备集束化纳米颗粒 | 第87页 |
3.2.10 细胞来源及培养 | 第87页 |
3.2.11 BxPC-3多细胞球模型构建 | 第87页 |
3.2.12 激光共聚焦(CLSM)检测集束化颗粒在多细胞球中渗透 | 第87-88页 |
3.2.13 多细胞球对纳米颗粒的摄取以及细胞杀伤 | 第88页 |
3.2.14 动物和肿瘤模型构建 | 第88页 |
3.2.15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88页 |
3.2.16 纳米颗粒的肿瘤富集及肿瘤组织细胞摄取 | 第88-89页 |
3.2.17 纳米颗粒的肿瘤富集及肿瘤组织细胞摄取 | 第89页 |
3.2.18 抗肿瘤研究 | 第89-90页 |
3.2.19 免疫组化 | 第90页 |
3.2.20 机体毒性研究 | 第90页 |
3.2.21 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9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9页 |
3.3.1 基于肿瘤酸度响应两亲性聚合PEG-b-PAEMA-PAMAM/Pt的合成与表征 | 第90-92页 |
3.3.2 对照实验组聚合物PEG-b-PCHMA-PAMAM/Pt的合成与表征 | 第92-94页 |
3.3.3 具有肿瘤酸度响应性集束化纳米载体(SCNs)构建及性质表征 | 第94-95页 |
3.3.4 SCNs/Pt pH响应性研究 | 第95-97页 |
3.3.5 SCNs/Pt稳定性研究 | 第97-98页 |
3.3.6 SCNs/Pt在肿瘤多细胞球的渗透 | 第98-99页 |
3.3.7 SCNs/Pt肿瘤多细胞球摄取以及杀伤 | 第99-102页 |
3.3.8 SCNs/Pt体内血液循环 | 第102-103页 |
3.3.9 SCNs/Pt体内分布与肿瘤富集 | 第103-104页 |
3.3.10 SCNs/Pt体内肿瘤组织渗透 | 第104-106页 |
3.3.11 SCNs/Pt体内抑制肿瘤生长 | 第106-108页 |
3.3.12 SCNs/Pt体内安全性评估 | 第108-10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附录一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3-114页 |
附录二 常规试剂 | 第114-115页 |
附录三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15-116页 |
附录四 常规实验方法及检测条件 | 第116-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