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1 工业遗产保护是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 第10-11页 |
1.2.2 城市化浪潮下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3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4.1 工业遗产的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4.2 工业遗产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5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1.5.1 工业遗产的定义 | 第22-23页 |
1.5.2 工业遗产的类别 | 第23页 |
1.5.3 工业遗产建筑 | 第23-24页 |
1.5.4 保护与利用的定义 | 第24页 |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7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公主岭工业发展史及遗产类型特征研究 | 第27-52页 |
2.1 公主岭工业发展史 | 第28-33页 |
2.1.1 俄、日帝国主义入侵的工业初创期(1898-1936年) | 第29-30页 |
2.1.2 公主岭近代工业起步阶段(1937-1948年) | 第30-31页 |
2.1.3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恢复期(1949-1966年) | 第31-32页 |
2.1.4 公主岭现代工业曲折发展阶段(1967-1977年) | 第32页 |
2.1.5 公主岭市近现代工业遗存现状 | 第32-33页 |
2.2 公主岭地区工业遗产调查 | 第33-35页 |
2.2.1 公主岭地区工业建筑的发展 | 第33-34页 |
2.2.2 公主岭地区工业遗产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2.2.3 公主岭工业遗产按功能分类 | 第35页 |
2.3 公主岭地区工业遗产的特点分析 | 第35-45页 |
2.3.1 公主岭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的布局 | 第36-39页 |
2.3.2 建筑结构 | 第39-40页 |
2.3.3 建筑空间 | 第40-41页 |
2.3.4 公主岭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建筑风格特征 | 第41-45页 |
2.4 公主岭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现状分析 | 第45-47页 |
2.4.1 工业遗产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生产功能 | 第46页 |
2.4.2 原有的生产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 | 第46-47页 |
2.4.3 工业遗产的原有生产功能已经丧失 | 第47页 |
2.5 公主岭市工业遗产的物质构成分析 | 第47-51页 |
2.5.1 工业厂房建筑 | 第47-48页 |
2.5.2 工业办公建筑 | 第48-49页 |
2.5.3 大型工业构筑物 | 第49-50页 |
2.5.4 工业生产流水线与设备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公主岭地区工业遗产价值的评估及分级 | 第52-74页 |
3.1 公主岭地区工业遗产的价值判断原则 | 第52-55页 |
3.1.1 价值判断原则 | 第52-55页 |
3.1.2 等级的判断原则 | 第55页 |
3.2 公主岭地区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方法和内容 | 第55-62页 |
3.2.1 价值评估方法 | 第56-61页 |
3.2.2 使用方法与说明 | 第61-62页 |
3.3. 公主岭市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 | 第62-64页 |
3.3.1 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工业遗产的稀缺性 | 第62页 |
3.3.2 "一五、二五"时期工业遗存的珍贵性 | 第62-63页 |
3.3.3 小型重点工业城市的代表性 | 第63-64页 |
3.4 公主岭现存的优秀工业遗产及价值评定表 | 第64-73页 |
3.4.1 公主岭现存的优秀工业遗产 | 第64-71页 |
3.4.2 工业遗产价值评定表 | 第71-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公主岭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与开发模式研究 | 第74-98页 |
4.1 公主岭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存问题及原因 | 第74-75页 |
4.1.1 现存问题 | 第74-75页 |
4.1.2 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75页 |
4.2 公主岭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及理念 | 第75-79页 |
4.2.1 保护的基本策略 | 第75-77页 |
4.2.2 保护的具体方法 | 第77-79页 |
4.3 公主岭地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 | 第79-81页 |
4.3.1 功能置换 | 第80页 |
4.3.2 空间重构 | 第80-81页 |
4.4 | 第81-83页 |
4.4.2 创意产业园开发利用模式 | 第81-82页 |
4.4.3 城市景观公园模式 | 第82页 |
4.4.4 居民生活服务空间开发利用模式 | 第82页 |
4.4.5 工业文化旅游模式 | 第82-83页 |
4.4.6 综合功能开发利用模式 | 第83页 |
4.5 以实例探索分析公主岭地区工业遗产的开发模式 | 第83-97页 |
4.5.1 公主岭俄式建筑群 | 第83-90页 |
4.5.2 公主岭微型机电厂 | 第90-94页 |
4.5.3 公主岭市联合化工厂 | 第94-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附录 | 第103-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