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严寒地区新夯土建筑设计与实践--以白城查干浩特接待中心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2页
    1.1 研究缘起第13-17页
        1.1.1 气候变迁与生态建筑第13-15页
        1.1.2 生土建筑与生态适应性第15-17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现状第18-26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及现状第18-23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及现状第23-26页
    1.4 研究范围、内容及方法第26-31页
        1.4.1 研究范围及内容第26-27页
        1.4.2 本研究理论依据第27-29页
        1.4.3 研究方法第29-31页
    1.5 研究框架第31-32页
第2章 新夯土建筑发展概述第32-47页
    2.1 新夯土建筑发展与现状第32-38页
        2.1.1 生土建筑第33-34页
        2.1.2 夯土建筑第34-35页
        2.1.3 新夯土建筑第35-38页
    2.2 国内外新夯土建筑典型案例第38-46页
        2.2.1 国外新夯土建筑典型案例第38-44页
        2.2.2 国内新夯土建筑典型案例第44-46页
    2.3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严寒地区新夯土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第47-80页
    3.1 严寒地区范围及气候要素第47-49页
        3.1.1 严寒地区范围第47-48页
        3.1.2 严寒地区气候要素第48-49页
    3.2 严寒地区建造新夯土建筑的挑战第49-54页
        3.2.1 严寒保温需求第49-50页
        3.2.2 冬季冻融破坏第50-52页
        3.2.3 生土结构强度第52-53页
        3.2.4 本土文化需求第53-54页
    3.3 新夯土材料性质试验研究第54-63页
        3.3.1 生土“混凝土”肌理改良第55-58页
        3.3.2 材料的识别与鉴定第58-60页
        3.3.3 新型夯土材料性能评估第60-63页
    3.4 严寒地区新夯土建筑设计原则第63-71页
        3.4.1 严寒气候适应原则第64-68页
        3.4.2 乡土文化协同原则第68-69页
        3.4.3 可持续性循环原则第69-71页
    3.5 严寒地区新夯土建筑设计方法第71-78页
        3.5.1 防毛细基础设计第73-74页
        3.5.2 预制化结构体系第74-75页
        3.5.3 预制化夯土墙第75-76页
        3.5.4 新夯土保温隔热方法第76-78页
        3.5.5 可持续设计建议第78页
    3.6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4章 严寒地区新夯土建筑设计实践应用研究第80-96页
    4.1 项目缘起第80-81页
    4.2 设计理念第81-85页
        4.2.1 文化适应性第82-83页
        4.2.2 彰显时代特征第83-84页
        4.2.3“土”的建筑第84-85页
    4.3 总体规划及建筑平面第85-87页
        4.3.1 总体规划第85-86页
        4.3.2 平面设计第86-87页
    4.4 建筑构造设计第87-92页
        4.4.1 建筑基础第87-89页
        4.4.2 墙体构造第89页
        4.4.3 建筑屋顶第89-90页
        4.4.4 开洞和开窗第90-92页
    4.5 建筑热工性能分析第92-95页
        4.5.1 采光照明分析第92页
        4.5.2 辐射得热分析第92-94页
        4.5.3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析第94-95页
    4.6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结论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诗学的解读--大学校园中诗性场所精神的营造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公主岭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