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T6SS效应分子Rhs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1-12页
1.文献综述第12-21页
    1.1 六型分泌系统概述第12-18页
        1.1.1 六型分泌系统简介第12-14页
        1.1.2 T6SS效应分子介绍第14页
        1.1.3 作用于细菌的效应分子第14-15页
        1.1.4 作用于真核生物的效应分子第15-16页
        1.1.5 效应分子的组装和分泌模式第16-17页
        1.1.6 T6SS的效应蛋白与免疫蛋白研究状况第17-18页
    1.2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中T6SS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 Rhs基因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1 Rhs基因结构及分布第19-20页
        1.3.2 Rhs基因功能研究进展第20-21页
2.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3.材料与方法第22-37页
    3.1 实验材料第22-27页
        3.1.1 菌株与质粒第22-23页
        3.1.2 细胞及实验动物第23页
        3.1.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试剂盒及仪器第23-24页
        3.1.4 培养基与抗生素及其配制第24-25页
        3.1.5 主要缓冲液与相关溶液及其配制第25-26页
        3.1.6 使用引物第26-27页
    3.2 实验方法第27-37页
        3.2.1 大肠杆菌的复苏第27页
        3.2.2 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提取第27页
        3.2.3 质粒小提第27-28页
        3.2.4 PCR产物和酶切产物的回收纯化第28页
        3.2.5 大肠杆菌X7213感受态制备(氯化钙法)第28-29页
        3.2.6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29页
        3.2.7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29页
        3.2.8 重组自杀性质粒的构建第29-31页
        3.2.9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第31页
        3.2.10 RhsCT蛋白的原核表达及SDS-PAGE鉴定第31-32页
        3.2.11 RhsCT蛋白的毒性验证第32页
        3.2.12 Rhs I蛋白对RhsCT蛋白的毒性中和作用验证第32-33页
        3.2.13 缺失株的构建及PCR鉴定第33-34页
        3.2.14 生长特性测定第34页
        3.2.15 吞噬后存活试验第34页
        3.2.16 粘附侵入能力试验第34-35页
        3.2.17 小鼠感染试验第35页
        3.2.18 组织载菌量测定第35-36页
        3.2.19 使用生物学软件及网站第36页
        3.2.20 统计学分析第36-37页
4.结果与分析第37-49页
    4.1 PCN033中Rhs基因分析第37-38页
        4.1.1 Rhs基因的确定第37页
        4.1.2 Rh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7-38页
    4.2 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Rhs1CT、Rhs2CT、Rhs3CT、Rhs4CT的原核表达第38-42页
        4.2.1 pET-28a-RhsCT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第39-40页
        4.2.2 Rhs1CT、Rhs2CT、Rhs3CT、Rhs4CT融合蛋白的表达第40页
        4.2.3 Rhs1CT、Rhs2CT、Rhs3CT、Rhs4CT的抗菌毒性验证第40-41页
        4.2.4 pET-28a-RhsCT-RhsI重组载体的构建第41-42页
        4.2.5 免疫蛋白Rhs2I、Rhs3I的验证第42页
    4.3 基因缺失株ΔRhs1CT、ΔRhs2CT、ΔRhs3CT、ΔRhs4CT的构建第42-45页
        4.3.1 重组自杀性质粒的构建第42-43页
        4.3.2 缺失株ΔRhs1CT、ΔRhs2CT、ΔRhs3CT、ΔRhs4CT的构建及鉴定第43-45页
    4.4 菌株生长特性测定第45页
    4.5 RhsCT基因致病能力分析第45-47页
        4.5.1 小鼠体内载菌量的比较第45-46页
        4.5.2 感染后死亡率的比较第46-47页
    4.6 吞噬后存活能力的比较第47-48页
    4.7 粘附侵入能力的比较第48-49页
5.讨论第49-52页
    5.1 Rhs基因的确定第49页
    5.2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第49-50页
    5.3 Rhs-CT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菌毒性研究第50页
    5.4 免疫蛋白Rhs I的验证第50-51页
    5.5 RhsCT基因致病能力分析第51页
    5.6 后续工作展望第51-52页
6.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蛋氨酸的来源和水平对热应激北京鸭蛋氨酸代谢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下一篇: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六型分泌系统PPECC3300229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