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地铁移动荷载作用下深厚软土本构模型及沉降预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9页
        1.2.1 软土的动力参数评价和动力特性分析第15-22页
        1.2.2 软土本构模型理论及数值计算第22-27页
        1.2.3 地铁运营期长期沉降预测研究第27-29页
    1.3 问题的提出第29-30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0-33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1.4.2 技术路线第31-33页
第二章 软土动力特性及试验研究第33-75页
    2.1 概述第33页
    2.2 动三轴试验过程第33-39页
        2.2.1 试验方案第33-35页
        2.2.2 试验仪器第35页
        2.2.3 试验材料第35-37页
        2.2.4 试验步骤第37-39页
    2.3 动力参数分析第39-55页
        2.3.1 等效线弹性模型理论第39-40页
        2.3.2 初始动模量与最大动阻尼比分析第40-43页
        2.3.3 动模量函数分析第43-50页
        2.3.4 动阻尼比函数分析第50-55页
    2.4 动应变研究第55-68页
        2.4.1 动应变计算第55-61页
        2.4.2 动应变分析第61-68页
    2.5 动孔压分析第68-72页
        2.5.1 振动荷载的影响第68-69页
        2.5.2 振动频率的影响第69-70页
        2.5.3 有效围压的影响第70页
        2.5.4 天然含水量的影响第70-71页
        2.5.5 变荷载的影响第71页
        2.5.6 变频率的影响第71-72页
    2.6 本章小结第72-75页
第三章 软土本构边界面模型研究第75-93页
    3.1 概述第75页
    3.2 地铁移动荷载作用下临界状态模型研究第75-79页
        3.2.1 临界状态土力学理论第75-78页
        3.2.2 振动荷载下临界状态模型适用性分析第78-79页
    3.3 边界面本构模型与弹塑性模型比较分析第79-85页
        3.3.1 经典塑性理论第79-82页
        3.3.2 边界面本构模型第82-85页
    3.4 考虑时间效应的边界面本构模型建立第85-92页
        3.4.1 基本公式第85-86页
        3.4.2 滞后变形模型第86-87页
        3.4.3 弹性增量第87-88页
        3.4.4 蠕变增量第88-89页
        3.4.5 塑性应变增量第89-92页
    3.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四章 本构模型数值计算及参数分析第93-113页
    4.1 概述第93页
    4.2 有限元软件及子程序研究第93-96页
        4.2.1 ABAQUS软件第93-94页
        4.2.2 子程序接口第94-95页
        4.2.3 非线性计算理论第95-96页
    4.3 本构模型算法及流程图第96-101页
        4.3.1 求解方程组第97页
        4.3.2 阻止应变法第97-98页
        4.3.3 算法流程图第98-101页
    4.4 计算步骤第101-103页
        4.4.1 弹性计算第101-102页
        4.4.2 粘塑性修正第102-103页
    4.5 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及影响分析第103-109页
        4.5.1 本构模型参数定义第103-104页
        4.5.2 蠕变参数研究第104-105页
        4.5.3 临界状态模型参数确定第105-106页
        4.5.4 塑性模量参数分析第106-108页
        4.5.5 泊松比的探讨第108-109页
    4.6 本构模型验证分析第109-110页
    4.7 本章小结第110-113页
第五章 地铁移动荷载作用下软土沉降预测分析第113-139页
    5.1 概述第113页
    5.2 总沉降计算新方法第113-116页
        5.2.1 振动荷载下累积变形第114-115页
        5.2.2 孔压消散引起的固结沉降第115-116页
    5.3 动力有限元分析第116-117页
        5.3.1 动力方程第116页
        5.3.2 时间积分算法第116-117页
        5.3.3 时间步长的选取第117页
        5.3.4 网格划分第117页
    5.4 地铁移动荷载特征研究第117-121页
        5.4.1 地铁振动简化模型第117-119页
        5.4.2 地铁振动荷载计算第119-121页
        5.4.3 地铁列车振动次数确定第121页
    5.5 地铁二维有限元模型研究第121-132页
        5.5.1 几何尺寸第121-122页
        5.5.2 材料参数第122-123页
        5.5.3 二维边界条件设置第123-124页
        5.5.4 地应力平衡分析第124-125页
        5.5.5 沉降计算分析第125-129页
        5.5.6 地铁振动影响因素分析第129-132页
    5.6 地铁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第132-136页
        5.6.1 三维地铁模型建立第132-134页
        5.6.2 三维边界条件设置第134-135页
        5.6.3 三维地铁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135-136页
    5.7 算例分析第136-137页
        5.7.1 工程概况第136页
        5.7.2 模型建立第136-137页
        5.7.3 结果分析第137页
    5.8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2页
    6.1 结论第139-141页
    6.2 本文的创新点第141页
    6.3 展望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5页
附录第155-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攻读博士学位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交通传播特性分析的城市路网动态OD在线估计
下一篇:储能变流器并网电流环控制与离网发电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