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15页 |
1.1.1 半纤维素的组成结构 | 第11-12页 |
1.1.2 半纤维素的性质 | 第12-13页 |
1.1.3 半纤维素的利用意义 | 第13-14页 |
1.1.4 半纤维素的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1.2 半纤维素提取方法 | 第15-19页 |
1.2.1 酸水解 | 第16页 |
1.2.2 碱水解 | 第16页 |
1.2.3 有机溶剂提取法 | 第16-17页 |
1.2.4 高温水热法 | 第17页 |
1.2.5 机械辅助提取法 | 第17-18页 |
1.2.6 高温辐射及微波处理 | 第18页 |
1.2.7 超声辅助提取法 | 第18页 |
1.2.8 蒸汽爆破预处理提取法 | 第18-19页 |
1.2.9 生物法 | 第19页 |
1.2.10 不同预处理方法的组合使用 | 第19页 |
1.3 制浆造纸和生物质精炼的结合 | 第19-22页 |
1.3.1 半纤维素在纸浆中的存在方式 | 第20-21页 |
1.3.2 生物质精炼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3.3 半纤维素在制浆造纸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1.3.3.1 作为打浆助剂 | 第21-22页 |
1.3.3.2 作为湿部助剂 | 第22页 |
1.4 半纤维素综合利用的难点及对策 | 第22-23页 |
1.5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1.2 实验主要药品 | 第25页 |
2.1.3 实验原料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4页 |
2.2.1 玉米秸秆原料分析 | 第26页 |
2.2.1.1 水分的测定 | 第26页 |
2.2.1.2 灰分的测定 | 第26页 |
2.2.1.3 苯醇抽出物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2.1.4 综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2.1.5 聚戊糖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2.1.6 木素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2.2 玉米秸秆原料中糖含量分析 | 第26-27页 |
2.2.3 半纤维素的提取 | 第27页 |
2.2.4 半纤维素提取液糖分分析 | 第27-28页 |
2.2.5 半纤维素溶出率的计算 | 第28页 |
2.2.6 半纤维素的乙醇沉淀 | 第28-29页 |
2.2.7 提取液中木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2.7.1 木素的提取 | 第29页 |
2.2.7.2 木素标准溶液配制 | 第29页 |
2.2.7.3 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29-30页 |
2.2.8 半纤维素的乙醇分级沉淀 | 第30-31页 |
2.2.9 半纤维素样品的表征 | 第31-32页 |
2.2.9.1 半纤维素的化学组成测定 | 第31页 |
2.2.9.2 半纤维素分子量测定 | 第31页 |
2.2.9.3 半纤维素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31页 |
2.2.9.4 半纤维素的热重分析 | 第31页 |
2.2.9.5 半纤维素的核磁分析 | 第31-32页 |
2.2.10 制浆蒸煮及抄片 | 第32页 |
2.2.10.1 制浆蒸煮条件 | 第32页 |
2.2.10.2 筛浆和打浆 | 第32页 |
2.2.10.3 抄片 | 第32页 |
2.2.11 纸浆相关指标检测 | 第32页 |
2.2.11.1 纸浆得率 | 第32页 |
2.2.11.2 打浆度 | 第32页 |
2.2.11.3 卡伯值 | 第32页 |
2.2.12 成纸性能的检测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4-71页 |
3.1 原料分析 | 第34-35页 |
3.2 碱法提取玉米秸秆半纤维素 | 第35-40页 |
3.2.1 不同碱提取原液中糖的组分及含量 | 第35-36页 |
3.2.2 不同碱提取液中聚木糖的溶出率 | 第36-37页 |
3.2.3 不同碱提取液的醇沉率 | 第37页 |
3.2.4 两种碱提取半纤维素样品的纯度 | 第37-38页 |
3.2.5 玉米秸秆经两种碱液提取后主要组分的变化 | 第38-40页 |
3.3 苯醇抽提对KOH法提取玉米秸秆半纤维素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1 苯醇抽提对提取液中糖的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苯醇抽提对提取液聚木糖的溶出率的影响 | 第41页 |
3.3.3 苯醇抽提对提取液的醇沉率的影响 | 第41页 |
3.3.4 苯醇抽提对半纤维素纯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5 苯醇抽提对提取后玉米秸秆主要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KOH法提取玉米秸秆半纤维素的优化 | 第43-49页 |
3.4.1 条件实验 | 第43-47页 |
3.4.1.1 碱浓对聚木糖溶出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1.2 温度对聚木糖溶出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1.3 液比对聚木糖溶出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1.4 时间对聚木糖溶出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2 正交试验 | 第47-49页 |
3.5 乙醇分级沉淀半纤维素的研究 | 第49-67页 |
3.5.1 提取液中木素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49-52页 |
3.5.1.1 木素标准曲线 | 第50-52页 |
3.5.1.2 提取液中的木素含量 | 第52页 |
3.5.2 酸析木素的效果 | 第52-54页 |
3.5.2.1 酸析木素对半纤维素样品含糖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2.2 酸析法得到的木素 | 第53页 |
3.5.2.3 酸析木素对提取液的紫外吸收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3 半纤维素的乙醇分级沉淀 | 第54-67页 |
3.5.3.1 分级组分得率 | 第54-55页 |
3.5.3.2 分级组分的含糖量 | 第55-56页 |
3.5.3.3 分子量 | 第56-59页 |
3.5.3.4 FT-IR谱 | 第59-62页 |
3.5.3.5 热分析 | 第62-65页 |
3.5.3.6 1H和13C-NMR谱 | 第65-67页 |
3.6 提取半纤维素对制浆造纸性能的影响 | 第67-7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1-73页 |
4.1 本文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4.2 本文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