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核苷类组分及多糖对病原菌的抗性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冬虫夏草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10-15页 |
1.1.1 核苷类成分 | 第10-12页 |
1.1.1.1 虫草素 | 第10-11页 |
1.1.1.2 腺苷 | 第11-12页 |
1.1.2 多糖类成分 | 第12页 |
1.1.3 蛋白质及氨基酸类成分 | 第12-13页 |
1.1.4 虫草酸 | 第13页 |
1.1.5 麦角甾醇 | 第13-14页 |
1.1.6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14页 |
1.1.7 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 第14页 |
1.1.8 有机酸和烷烃 | 第14页 |
1.1.9 其他物质 | 第14-15页 |
1.2 冬虫夏草中部分活性成分的制备与检测 | 第15-20页 |
1.2.1 核苷类成分的制备 | 第15-17页 |
1.2.1.1 核苷类成分的来源 | 第15-17页 |
1.2.1.2 核苷类成分的提取 | 第17页 |
1.2.2 核苷类成分的检测 | 第17-18页 |
1.2.3 多糖成分的分离制备 | 第18-20页 |
1.2.3.1 多糖成分的来源 | 第18页 |
1.2.3.2 多糖成分的提取 | 第18页 |
1.2.3.3 虫草多糖的纯化 | 第18-19页 |
1.2.3.4 多糖成分的纯度鉴定 | 第19-20页 |
1.2.4 多糖成分的检测 | 第20页 |
1.3 冬虫夏草的抗菌活性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第21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手段 | 第21-22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菌种 | 第23页 |
2.1.2 药品和试剂 | 第23-24页 |
2.1.3 仪器和设备 | 第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31页 |
2.2.1 菌种活化 | 第24页 |
2.2.2 菌种液体发酵培养 | 第24-25页 |
2.2.3 发酵物的处理 | 第25页 |
2.2.4 核苷成分提取液的处理 | 第25-26页 |
2.2.5 多糖的制备 | 第26-28页 |
2.2.5.1 粗多糖溶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2.5.2 Sevag法除蛋白 | 第26页 |
2.2.5.3 多糖溶液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5.4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5.5 多糖纯度的鉴定 | 第28页 |
2.2.6 抗菌组分的初筛 | 第28页 |
2.2.7 发酵液醇提成分的抗菌试验 | 第28-29页 |
2.2.8 抗菌组分最低抑菌浓度试验 | 第29页 |
2.2.9 醇提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9-31页 |
2.2.9.1 色谱条件 | 第29-30页 |
2.2.9.2 标准品溶液的色谱分析 | 第30页 |
2.2.9.3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1-50页 |
3.1 多糖处理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1.1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3.1.2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3.1.3 多糖纯度的鉴定结果 | 第32-33页 |
3.2 抗菌组分初筛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3 发酵液醇提成分的抗菌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3.4 最低抑菌浓度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5 标准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40-44页 |
3.5.1 标准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3.5.2 标准曲线测定结果 | 第42-44页 |
3.6 醇提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 | 第44-47页 |
3.7 发酵液和菌丝体中主要核苷类物质产率的计算 | 第47页 |
3.8 最低抑菌浓度的估计 | 第47-48页 |
3.9 讨论 | 第48-50页 |
3.9.1 抗菌组分初探 | 第48-49页 |
3.9.2 抗菌组分的抗菌性能研究 | 第49页 |
3.9.3 抗菌物质的初步分析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