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3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3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32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32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32-3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3 研究方法与路线图 | 第33-34页 |
1.3.4 创新点 | 第34-35页 |
2 电子商务生态链基础理论 | 第35-54页 |
2.1 电子商务生态链的概念 | 第35-37页 |
2.2 电子商务生态链的结构 | 第37-50页 |
2.2.1 电子商务生态链的长度与宽度 | 第37-39页 |
2.2.2 单条电子商务生态链的结构 | 第39-49页 |
2.2.3 电子商务生态链链网结构 | 第49-50页 |
2.3 电子商务生态链的类型 | 第50-54页 |
2.3.1 按电子商务参与主体的类型来划分 | 第50-52页 |
2.3.2 按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来划分 | 第52-53页 |
2.3.3 按行业来划分 | 第53-54页 |
3 电子商务生态链协同竞争的概念与形式 | 第54-68页 |
3.1 电子商务生态链协同竞争的概念 | 第54-55页 |
3.2 电子商务生态链协同竞争的形式 | 第55-68页 |
3.2.1 单纯性协同 | 第56-62页 |
3.2.2 对抗性竞争 | 第62-66页 |
3.2.3 既协同又竞争 | 第66-68页 |
4 电子商务生态链协同竞争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 第68-82页 |
4.1 电子商务生态链协同竞争的影响因素 | 第68-80页 |
4.1.1 电子商务生态链资源状况 | 第68-71页 |
4.1.2 生态位的重叠与互补 | 第71-76页 |
4.1.3 电子商务生态链的长度与宽度 | 第76页 |
4.1.4 节点的战略因素 | 第76-78页 |
4.1.5 电子商务产品的属性 | 第78-79页 |
4.1.6 电子商务生态链的政策制度 | 第79-80页 |
4.2 电子商务生态链协同竞争的规律 | 第80-82页 |
5 电子商务生态链协同竞争的具体作用 | 第82-93页 |
5.1 单纯性协同的作用 | 第82-87页 |
5.1.1 单纯性协同对电子商务生态链节点的作用 | 第82-86页 |
5.1.2 单纯性协同对电子商务生态链及链网的作用 | 第86-87页 |
5.2 对抗性竞争的作用 | 第87-91页 |
5.2.1 对抗性竞争对电子商务生态链节点的作用 | 第87-90页 |
5.2.2 对抗性竞争对电子商务生态链及链网的作用 | 第90-91页 |
5.3 既协同又竞争的作用 | 第91-93页 |
5.3.1 既协同又竞争对电子商务生态链节点的作用 | 第91-92页 |
5.3.2 对抗性竞争对电子商务生态链及链网的作用 | 第92-93页 |
6 电子商务生态链协同竞争演化博弈模型 | 第93-107页 |
6.1 电子商务生态链协同竞争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93-95页 |
6.2 电子商务生态链同级节点协同竞争演化博弈模型 | 第95-98页 |
6.2.1 模型构建 | 第95-97页 |
6.2.2 均衡分析 | 第97页 |
6.2.3 策略分析 | 第97-98页 |
6.3 电子商务生态链上下游节点协同竞争演化博弈模型 | 第98-103页 |
6.3.1 模型构建 | 第99-100页 |
6.3.2 均衡分析 | 第100-102页 |
6.3.3 策略分析 | 第102-103页 |
6.4 电子商务生态链链间同级节点的协同竞争博弈模型 | 第103-107页 |
6.4.1 模型构建 | 第103-105页 |
6.4.2 均衡分析 | 第105-106页 |
6.4.3 策略分析 | 第106-107页 |
7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07-11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7-11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