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西北地区大型公共建筑可持续性指标体系 | 第18-24页 |
2.1 大型公共建筑分析 | 第18页 |
2.2 大型公建可持续性内涵及可持续性评价 | 第18-21页 |
2.2.1 可持续建筑的概念 | 第18-20页 |
2.2.2 大型公共建筑可持续性内涵 | 第20-21页 |
2.3 西北地区大型公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3页 |
2.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1-22页 |
2.3.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大型公共建筑可持续性参数监测系统 | 第24-30页 |
3.1 大型公共建筑可持续性参数监测系统分析 | 第24页 |
3.2 大型公共建筑可持续性参数监测系统构成 | 第24-25页 |
3.3 可持续性参数无线采集网络 | 第25-28页 |
3.3.1 数据采集技术 | 第25-26页 |
3.3.2 系统硬件设计 | 第26-28页 |
3.4 传输网络 | 第28-29页 |
3.5 可持续性参数监测平台 | 第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西北地区大型公共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 第30-48页 |
4.1 生态环境与资源消耗 | 第30-31页 |
4.2 建筑环境质量 | 第31-34页 |
4.2.1 室内空气质量 | 第31-32页 |
4.2.2 室内声环境 | 第32-33页 |
4.2.3 室内光环境 | 第33页 |
4.2.4 舒适度与健康 | 第33-34页 |
4.2.5 景观环境 | 第34页 |
4.3 建筑性能 | 第34-35页 |
4.4 运营与管理 | 第35页 |
4.5 社会与经济效益 | 第35-36页 |
4.6 指标权重体系 | 第36-47页 |
4.6.1 权重确定方法 | 第36-40页 |
4.6.2 调研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4.6.3 评价指标权重体系 | 第41-4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西北地区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影响因子 | 第48-54页 |
5.1 西北地区概况 | 第48页 |
5.2 地域性特征及反映因子的概念及选取原则 | 第48页 |
5.3 地域性特征及反应因子的内容 | 第48-53页 |
5.3.1 地域环境状况反映因子 | 第49-50页 |
5.3.2 地域社会状况反映因子 | 第50-52页 |
5.3.3 地域资源状况反映因子 | 第52页 |
5.3.4 地域建筑业状况反映因子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西北地区大型公共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权重体系 | 第54-65页 |
6.1 地域特征与评价内容影响关系 | 第54-57页 |
6.1.1 影响关系建立原则 | 第54页 |
6.1.2 影响关系内容 | 第54-55页 |
6.1.3 地域特征影响力权重 | 第55-57页 |
6.2 地域性特征反映因子特征反映值 | 第57-59页 |
6.3 地域性影响分析 | 第59-61页 |
6.4 西北五省大型公共建筑评价体系权重 | 第61-64页 |
6.4.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第61-62页 |
6.4.2 青海省 | 第62页 |
6.4.3 甘肃省 | 第62-63页 |
6.4.4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第63-64页 |
6.4.5 陕西省 | 第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65页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与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附录 1 大型公共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权重系统调研问卷 | 第71-75页 |
附录 2 地域特征影响因子重要性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第75-76页 |
附录 3 西北五省大型公建可持续评价指标权重体系 | 第76-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