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线中继系统中的可靠传输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1-23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3-27页 |
第二章 多天线检测技术 | 第27-39页 |
2.1 MIMO基础概述 | 第27-34页 |
2.1.1 单流MIMO系统中的信号检测技术 | 第27-30页 |
2.1.2 多流MIMO系统中的信号检测技术 | 第30-34页 |
2.2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检测器设计 | 第34-37页 |
2.2.1 改进的蚁群优化算法 | 第34-35页 |
2.2.2 预处理辅助的蚁群优化算法 | 第35-37页 |
2.3 仿真与讨论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双向中继系统中的PNC专属接收机 | 第39-55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系统模型及已有方法回顾 | 第40-44页 |
3.2.1 系统模型 | 第40-41页 |
3.2.2 基于虚拟MIMO的现有设计方案回顾 | 第41-42页 |
3.2.3 基于适度检测的现有方案回顾 | 第42-43页 |
3.2.4 现有方案总结 | 第43-44页 |
3.3 一种针对MPSK调制的PNC专属接收机 | 第44-48页 |
3.3.1 基于内积的接收机 | 第44-47页 |
3.3.2 基于外积运算的接收机 | 第47-48页 |
3.4 基于天线选择的广播方案 | 第48-49页 |
3.5 仿真和讨论 | 第49-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基于符号的物理层网络编码传输技术 | 第55-83页 |
4.1 引言 | 第55-57页 |
4.2 系统描述 | 第57-58页 |
4.3 SIMO系统中分集增益与阵列增益基础 | 第58-59页 |
4.4 单天线SPNC方案分集性能分析 | 第59-62页 |
4.5 多天线SPNC分集技术 | 第62-72页 |
4.5.1 PA辅助下的AS-SPNC技术 | 第63-65页 |
4.5.2 PA辅助下的SC-SPNC技术 | 第65-72页 |
4.6 基于MQAM的SPNC技术 | 第72-74页 |
4.7 仿真与讨论 | 第74-77页 |
4.8 本章总结 | 第77-78页 |
4.9 本章附录 | 第78-83页 |
第五章 基于相位旋转辅助的多天线中继选择技术 | 第83-111页 |
5.1 引言 | 第83-85页 |
5.2 系统描述 | 第85-86页 |
5.3 基于天线选择的传输方案 | 第86-88页 |
5.4 基于任意中继的传输 | 第88-90页 |
5.4.1 瞬时SER分析 | 第88-90页 |
5.5 相位旋转辅助的MaxMin中继选择方案 | 第90-94页 |
5.5.1 相位旋转技术 | 第90-94页 |
5.5.2 中继选择方案 | 第94页 |
5.6 分集阶数以及误符号率分析 | 第94-97页 |
5.6.1 分集性能分析 | 第95-96页 |
5.6.2 误码率性能分析 | 第96-97页 |
5.7 基于PR的时间拓展方案 | 第97-99页 |
5.8 仿真与讨论 | 第99-104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5.10 本章附录 | 第105-111页 |
第六章 多中继系统中的干扰对抗技术研究 | 第111-147页 |
6.1 引言 | 第111-113页 |
6.2 系统描述 | 第113-118页 |
6.2.1 符号标记简介 | 第113-114页 |
6.2.2 信道模型 | 第114-116页 |
6.2.3 非合谋恶意中继 | 第116-117页 |
6.2.4 不可靠中继检测 | 第117-118页 |
6.3 关于中继攻击可检测性的理论结果概览 | 第118-119页 |
6.4 命题6.1证明 | 第119-126页 |
6.4.1 充分性证明 | 第119-125页 |
6.4.2 必要性证明 | 第125-126页 |
6.5 命题6.2的证明 | 第126-127页 |
6.6 命题6.3的证明 | 第127-128页 |
6.7 攻击检测模型的实际意义 | 第128-138页 |
6.7.1 非合谋攻击条件研究 | 第128-130页 |
6.7.2 攻击/不可攻击信道条件的实际判定方法 | 第130-138页 |
6.8 仿真与讨论 | 第138-140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6.10 本章附录 | 第142-14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7-153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47-148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48-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1页 |
附录1 缩略语表 | 第161-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7-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