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开放式数控系统实现模式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开放式数控系统运行平台和数控程序编译模块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开放式数控系统运行平台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2 开放式数控程序编译模块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18-26页 |
2.1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架构设计 | 第18-22页 |
2.1.1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实现模式研究 | 第18-19页 |
2.1.2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运行原理分析 | 第19-22页 |
2.2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数据通讯方案设计 | 第22页 |
2.3 系统数据传输存储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 第22-25页 |
2.3.1 数控加工目标代码存储模式研究 | 第23页 |
2.3.2 数控加工目标代码通讯方式选择 | 第23-24页 |
2.3.3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可行性分析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硬件设计 | 第26-36页 |
3.1 编译型数控系统硬件功能模块分析 | 第26-27页 |
3.2 下位机系统处理器选择及性能分析 | 第27-28页 |
3.3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 第28-31页 |
3.3.1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 第28-29页 |
3.3.2 系统复位和时钟管理模块设计 | 第29-30页 |
3.3.3 数据通讯卡接口模块设计 | 第30-31页 |
3.4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扩展功能模块设计 | 第31-35页 |
3.4.1 下位机系统工作单元功能切换模块设计 | 第31-32页 |
3.4.2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第32-33页 |
3.4.3 运动控制模块设计 | 第33-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基于 USB 的数据通讯系统软件开发 | 第36-53页 |
4.1 基于 USB 的数据通讯系统软件功能分析 | 第36页 |
4.2 基于 USB 的上位机通讯软件开发 | 第36-40页 |
4.2.1 上位机通讯软件设计要求 | 第36-37页 |
4.2.2 上位机通讯软件的开发 | 第37-40页 |
4.3 USB 设备的驱动程序开发 | 第40-46页 |
4.3.1 WDM 驱动程序模型分析 | 第40-41页 |
4.3.2 USB 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 第41-45页 |
4.3.3 USB 驱动程序开发 | 第45-46页 |
4.4 基于 USB 通讯的下位机固化程序开发 | 第46-52页 |
4.4.1 下位机系统启动代码研究 | 第46-48页 |
4.4.2 下位机数据存储模块代码研究 | 第48-51页 |
4.4.3 下位机运动控制模块代码研究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实验研究 | 第53-70页 |
5.1 基于 USB 的编译型数控系统数控代码编译器设计 | 第53-60页 |
5.1.1 数控代码编译器功能模块分析及设计 | 第53-59页 |
5.1.2 Windows 操作系统下数控代码编译器的开发 | 第59-60页 |
5.2 CK0630 型数控车床调试及坐标系统分析 | 第60-63页 |
5.2.1 CK0630 型数控车床传动系统分析 | 第60-62页 |
5.2.2 CK0630 型数控车床坐标系统分析 | 第62-63页 |
5.3 编译型数控系统与原数控系统加工效果对比及分析 | 第63-69页 |
5.3.1 编译型数控系统虚拟加工测试实验 | 第63-65页 |
5.3.2 编译型数控系统与原系统实际加工效果对比实验 | 第65-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