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埃博霉素工程菌的发酵条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表第7-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3页
    1 埃博霉素研究进展第13-20页
        1.1 埃博霉素概述第13页
        1.2 埃博霉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第13-14页
        1.3 埃博霉素的作用机理第14-15页
        1.4 埃博霉素临床研究第15-17页
        1.5 埃博霉素的生物合成第17-20页
    2 提高埃博霉素产量的策略第20-22页
        2.1 通过异源表达促进埃博霉素的表达水平第20-21页
        2.2 通过改善发酵条件提高埃博霉素的产量第21-22页
    3 立题依据和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埃博霉素发酵条件研究第23-42页
    1 研究背景第23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3-31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7页
            2.1.1 供试菌株第23页
            2.1.2 供试细胞株第23页
            2.1.3 细菌培养基第23-24页
            2.1.4 细胞培养基第24页
            2.1.5 引物合成第24-25页
            2.1.6 主要试剂盒及试剂第25-26页
            2.1.7 主要溶液配制第26页
            2.1.8 仪器设备第26-27页
        2.2 研究方法第27-31页
            2.2.1 埃博霉素工程菌形态特征观察第27页
            2.2.2 伯克氏菌基因组提取第27-28页
            2.2.3 埃博霉素基因扩增第28页
            2.2.4 埃博霉素工程菌发酵产物的提取第28-29页
            2.2.5 X-AD16树脂处理第29页
            2.2.6 埃博霉素的质谱鉴定第29页
            2.2.7 埃博霉素工程菌发酵粗提物的抗肿瘤活性检测第29-30页
            2.2.8 生长曲线测定第30-31页
            2.2.9 前体物质发酵实验第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40页
        3.1 埃博霉素工程菌菌体形态观察第31-32页
        3.2 埃博霉素在工程菌中的表达检测第32-34页
            3.2.1 伯克氏菌基因簇的提取第32页
            3.2.2 埃博霉素基因PCR检测第32-33页
            3.2.3 LC/MS/MS检测埃博霉素在工程菌中的表达第33-34页
        3.3 埃博霉素工程菌发酵产物抗肿瘤活性检测第34-36页
        3.4 埃博霉素工程菌发酵条件研究第36-40页
            3.4.1 菌含量与抗肿瘤细胞活性关系研究第36-38页
            3.4.2 不同前体物质对工程菌埃博霉素效价影响第38-40页
    4 讨论第40-42页
        4.1 埃博霉素工程菌培养条件优化意义第40页
        4.2 菌体细胞浓度对埃博霉素产量的影响第40-41页
        4.3 前体物质对埃博霉素产量的影响第41-42页
第三章 含有不同启动子质粒的构建第42-63页
    1 研究背景第42-45页
        1.1 四环素诱导启动子第42-43页
        1.2 阿拉伯糖诱导启动子第43-44页
        1.3 Red/ET重组第44-45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5-56页
        2.1 实验材料第45-49页
            2.1.1 供试菌株及质粒第45-46页
            2.1.2 培养基及抗生素浓度第46页
            2.1.3 引物合成第46-47页
            2.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47-48页
            2.1.5 仪器设备第48-49页
        2.2 研究方法第49-56页
            2.2.1 PCR扩增第49页
            2.2.2 DNA片段的连接第49页
            2.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9-50页
            2.2.4 大肠杆菌的转化第50-51页
            2.2.5 Red/ET同源重组第51页
            2.2.6 E.coli中质粒的小量提取和酶切鉴定第51-52页
            2.2.7 pR6K-Amp-H.a-f-P_(Tet)-H.a-r质粒的构建第52-54页
            2.2.8 pR6K-Amp-H.a-f-P_(BAD)-H.a-r质粒的构建第54-5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6-62页
        3.1 pR6K-Amp-H.a-f-P_(Tet)-H.a-r质粒的鉴定第56-60页
        3.2 pR6K-Amp-H.a-f-P_(BAD)-H.a-r质粒的鉴定第60-62页
    4 讨论第62-63页
        4.1 构建强启动子质粒的意义第62页
        4.2 Red/E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重组载体的优势第62-63页
第四章 主要结论和今后研究设想第63-64页
    1 主要结论第63页
    2 今后工作设想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录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Xenorhabdus Stockiae溶血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活性研究
下一篇:用密度泛函计算有机分子的pK_a值和亨利常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