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致病杆菌的研究概述 | 第12-16页 |
1.1.1 致病杆菌的基本特征 | 第12-14页 |
1.1.2 致病杆菌的分类 | 第14-16页 |
1.2 致病杆菌的型变 | 第16-19页 |
1.2.1 两种菌型的主要区别 | 第16-19页 |
1.2.2 型态变异的机制 | 第19页 |
1.3 致病杆菌的生活周期 | 第19-22页 |
1.3.1 感染性幼虫(Infective Juvenile,IJ)阶段 | 第19-20页 |
1.3.2 感染阶段 | 第20页 |
1.3.3 释放致病杆菌阶段 | 第20-21页 |
1.3.4 生长与繁殖阶段 | 第21页 |
1.3.5 线虫释放阶段 | 第21-22页 |
1.4 致病杆菌的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 | 第22-29页 |
1.4.1 杀虫毒性 | 第23-25页 |
1.4.2 抑菌活性 | 第25-28页 |
1.4.3 抗肿瘤活性 | 第28-29页 |
1.5 致病杆菌的应用 | 第29-30页 |
1.5.1 致病杆菌的分离及分类研究 | 第29-30页 |
1.5.2 新活性天然产物的挖掘 | 第30页 |
1.5.3 生物活性产物合成路径的改造 | 第30页 |
1.6 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48页 |
2.1 材料 | 第32-38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1.2 供试菌株、质粒 | 第33-34页 |
2.1.3 引物与测序 | 第34页 |
2.1.4 培养基和抗生素 | 第34-35页 |
2.1.5 主要试剂 | 第35-38页 |
2.2 方法 | 第38-48页 |
2.2.1 基因组DNA及质粒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2.2.2 xhlA基因的获得及测序 | 第39-41页 |
2.2.3 表达载体pET28a-xhlA的构建及检测 | 第41-42页 |
2.2.4 重组质粒pET28a-xhlA转化宿主菌 | 第42-43页 |
2.2.5 溶血素蛋白的诱导表达和检测 | 第43-45页 |
2.2.6 溶血素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45页 |
2.2.7 工程菌异源表达产物溶血素活性的初步研究 | 第45-46页 |
2.2.8 工程菌异源表达产物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 第46-47页 |
2.2.9 重组溶血素蛋白的纯化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 第48-62页 |
3.1 X.Stockiae HN_xs01菌株溶血素基因分析 | 第48-49页 |
3.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3.3 xhlA基因的获得及测序 | 第50-51页 |
3.4 诱导型表达载体pET28a-xhlA的构建及检测 | 第51-52页 |
3.5 溶血素蛋白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 第52-54页 |
3.5.1 不同基因工程菌溶血素蛋白的初步诱导表达 | 第52-53页 |
3.5.2 溶血素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53-54页 |
3.6 溶血素蛋白诱导条件的摸索 | 第54-58页 |
3.6.1 基因工程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4-55页 |
3.6.2 诱导时间对目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5-56页 |
3.6.3 IPTG浓度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6页 |
3.6.4 温度浓度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6-57页 |
3.6.5 溶血素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57-58页 |
3.7 溶血素异源表达产物溶血活性的初步研究 | 第58-60页 |
3.7.1 诱导表达重组菌的溶血活性检测 | 第58-59页 |
3.7.2 诱导表达重组菌的磷脂酶活性检测 | 第59-60页 |
3.8 溶血素异源表达产物抗肿瘤活性检测 | 第60-62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第62-65页 |
4.1 溶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62-63页 |
4.2 溶血素活性的初步研究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7页 |
缩略语表 | 第77-79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9-80页 |
项目资助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