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一、当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现实状况 | 第9-10页 |
二、当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发展的趋势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履行高校职能、保障师生安全的需要 | 第11页 |
二、提升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需要 | 第11页 |
三、开展生命教育、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 第11-12页 |
四、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 第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三、关键词界定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概述 | 第16-28页 |
第一节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法律依据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 | 第20-22页 |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 | 第20-21页 |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 第21页 |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反思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构成 | 第22-25页 |
一、安全器物层——安全物质文化 | 第22-23页 |
二、安全制度层——安全制度文化 | 第23-24页 |
三、安全精神层——安全精神文化 | 第24页 |
四、安全实践层——安全行为文化 | 第24-25页 |
第四节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价值 | 第25-28页 |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5-26页 |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 第26页 |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具有规范师生行为的功能 | 第26-27页 |
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第一节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取得成果 | 第28-30页 |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理念日益提升 | 第28页 |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研究日益深入 | 第28-29页 |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日益强化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一、安全物质文化建设不到位 | 第30页 |
二、安全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 | 第30页 |
三、安全精神文化建设不丰富 | 第30-31页 |
四、安全行为文化建设不规范 | 第31页 |
第三节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既存问题原因探析 | 第31-34页 |
一、投入保障不达标 | 第31-32页 |
二、制度体系不严密 | 第32页 |
三、精神内涵不深刻 | 第32页 |
四、行为规范不严格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构策略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创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理念 | 第34-36页 |
一、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 | 第34页 |
二、坚持底线思维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理念 | 第34-35页 |
三、坚持安全工作打“人民战争”的群众路线理念 | 第35页 |
四、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以人防为主的理念 | 第35-36页 |
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先的理念 | 第36页 |
第二节 明确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 第36-38页 |
一、人本性原则 | 第36-37页 |
二、方向性原则 | 第37页 |
三、系统性原则 | 第37页 |
四、全员性原则 | 第37-38页 |
五、可行性原则 | 第38页 |
第三节 把握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 | 第38-39页 |
一、系统建构法 | 第38页 |
二、网格模块法 | 第38-39页 |
三、层级建构法 | 第39页 |
四、思想教育法 | 第39页 |
五、评估保障法 | 第39页 |
第四节 创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 | 第39-42页 |
一、夯实高校校园安全的硬件基础 | 第40页 |
二、创新高校校园安全的行为模式 | 第40页 |
三、健全高校校园安全的制度体系 | 第40-41页 |
四、营造高校校园安全的环境氛围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