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含硫含氮有机废水的特性及危害 | 第10页 |
1.2 含硫含氮有机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废水生物脱硫工艺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废水生物反硝化脱硫工艺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废水生物反硝化脱硫工艺的提出及发展 | 第14-15页 |
1.3.2 废水生物反硝化脱硫工艺效能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3 不同流态对反硝化脱硫工艺的影响研究 | 第16-17页 |
1.4 生物法制取的单质硫特性及分离回收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生物法制取的单质硫特性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2 单质硫分离回收方法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9-22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5.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5.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22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2-24页 |
2.2.1 EGSB反应器 | 第22-23页 |
2.2.2 斜板沉淀装置 | 第23-24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3.1 实验废水 | 第24页 |
2.3.2 实验污泥 | 第24页 |
2.3.3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4-25页 |
2.4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5-27页 |
2.4.1 常规指标及分析 | 第25页 |
2.4.2 单质硫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2.4.3 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第3章 上升流速对反硝化脱硫效果及硫分布的影响 | 第27-37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上升流速对反硝化脱硫工艺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27-31页 |
3.2.1 上升流速对硫化物去除及单质硫转化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2 上升流速对硝酸盐去除的影响 | 第29页 |
3.2.3 上升流速对乙酸盐去除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 上升流速对单质硫分布及颗粒污泥的影响 | 第31-35页 |
3.3.1 上升流速对单质硫分布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2 上升流速对DSR颗粒污泥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碳氮硫负荷对反硝化脱硫工艺的影响 | 第37-48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不同负荷下反硝化脱硫工艺的运行效能 | 第37-41页 |
4.2.1 硫化物的去除及单质硫转化率 | 第38-39页 |
4.2.2 硝酸盐的去除 | 第39-40页 |
4.2.3 乙酸盐的去除 | 第40-41页 |
4.3 不同负荷下硫元素转化规律 | 第41-43页 |
4.3.1 硫元素物料平衡分析 | 第41-42页 |
4.3.2 硫转化过程中电子平衡分析 | 第42-43页 |
4.4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碳氮硫负荷变化的响应 | 第43-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反硝化脱硫工艺出水中单质硫分离回收研究 | 第48-62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单质硫分离回收研究 | 第48-55页 |
5.2.1 含硫悬浊液稳定性分析 | 第48-49页 |
5.2.2 酸脱稳-斜板沉淀法 | 第49-52页 |
5.2.3 离心法 | 第52-55页 |
5.3 反硝化脱硫工艺单质硫产物质量评价 | 第55-60页 |
5.3.1 单质硫表观形貌分析 | 第55-56页 |
5.3.2 单质硫组成及结构分析 | 第56-59页 |
5.3.3 生物硫应用前景分析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