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排泥水的来源及水质特性 | 第10-12页 |
1.2.2 排泥水混凝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排泥水其他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混凝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混凝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2 混凝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3 混凝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排泥水自然沉降实验方法 | 第24页 |
2.2.2 排泥水强化混凝处理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6-30页 |
2.3.1 排泥水沉降性和脱水性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3.2 排泥水水质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3.3 排泥水混凝机理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第3章 强化混凝排泥水处理工艺研究 | 第30-43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排泥水自然沉降性能的考察 | 第30-31页 |
3.3 排泥水强化混凝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31-33页 |
3.4 强化混凝处理排泥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3-41页 |
3.4.1 混凝剂种类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2 水温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3 CaO投加量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4 PAM投加量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5 水力条件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混凝出水水质影响因素研究和强化混凝处理机理探讨 | 第43-54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混凝出水水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3-48页 |
4.2.1 排泥水原水浊度对混凝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2 PAM投加量对混凝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45-48页 |
4.3 排泥水强化混凝处理机理初步探讨 | 第48-53页 |
4.3.1 ζ 电位分析 | 第48-49页 |
4.3.2 污泥粒径分析 | 第49-51页 |
4.3.3 絮体形态分析 | 第51-52页 |
4.3.4 排泥水强化混凝机理探讨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排泥水混凝处理工艺初步设计与技术经济分析 | 第54-66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排泥水混凝处理系统规模的确定 | 第54-56页 |
5.2.1 污泥量的估算 | 第54-56页 |
5.2.2 排泥水量的估算 | 第56页 |
5.3 排泥水处理工艺初步设计 | 第56-63页 |
5.3.1 排泥水水质参数及混凝出水利用途径 | 第56-57页 |
5.3.2 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 第57-60页 |
5.3.3 排泥水收集系统的设计 | 第60页 |
5.3.4 排泥水处理系统的设计 | 第60-62页 |
5.3.5 污泥处理系统的设计 | 第62-63页 |
5.4 技术经济分析 | 第63-64页 |
5.4.1 技术性分析 | 第63-64页 |
5.4.2 经济性分析 | 第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