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水源水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我国水源水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1.2.4 我国水源地水质基础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1.3 哈尔滨市概况 | 第15-17页 |
1.3.1 哈尔滨市气候特征 | 第15页 |
1.3.2 哈尔滨市水资源概况 | 第15-16页 |
1.3.3 哈尔滨市供水所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20页 |
1.4.1 课题的来源 | 第17-18页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3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0-30页 |
2.1 研究区域与监测断面 | 第20-24页 |
2.1.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20-21页 |
2.1.2 哈尔滨市松花江水源地监测断面 | 第21-22页 |
2.1.3 哈尔滨市盘山水源地监测断面 | 第22-24页 |
2.2 采样方法与监测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2.2.1 水源水质标准情况 | 第24-25页 |
2.2.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3DEEM分析) | 第26-27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3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3.1 本课题数据与实验用水来源 | 第28页 |
2.3.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30页 |
第3章 哈尔滨市松花江水源地水质分析与评价 | 第30-44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哈尔滨市松花江水源地水质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3.3 哈尔滨市松花江水源地主要水质指标分析 | 第31-37页 |
3.3.1 氧平衡因子 | 第31-34页 |
3.3.2 营养盐因子 | 第34-35页 |
3.3.3 水体中的金属指标及硒、砷 | 第35-36页 |
3.3.4 其它水质指标 | 第36-37页 |
3.4 哈尔滨松花江水源地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成因分析 | 第37-43页 |
3.4.1 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分析 | 第37页 |
3.4.2 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37-39页 |
3.4.3 哈尔滨市松花江水源地特征污染物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 | 第39-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哈尔滨市磨盘山水源地水质分析与评价 | 第44-62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哈尔滨市磨盘山水源地水质现状分析 | 第44-45页 |
4.3 磨盘山水源地主要水质指标分析 | 第45-50页 |
4.3.1 氧平衡因子 | 第45-48页 |
4.3.2 营养盐因子 | 第48-49页 |
4.3.3 金属指标和硒、砷 | 第49-50页 |
4.3.4 其它水质指标 | 第50页 |
4.4 哈尔滨市磨盘山水源地特征污染物及污染成因分析 | 第50-60页 |
4.4.1 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52-57页 |
4.4.2 哈尔滨市磨盘山水源地特征污染物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 | 第57-60页 |
4.4.3 磨盘山水库富营养化趋势分析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哈尔滨市供水水质保障策略研究 | 第62-70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哈尔滨市供水水质存在的问题 | 第62-65页 |
5.3 氨氮的控制策略研究 | 第65-67页 |
5.3.1 源头控制 | 第65-66页 |
5.3.2 改性沸石去除低温水体中的氨氮 | 第66-67页 |
5.4 水体中天然有机物的控制策略研究 | 第67-69页 |
5.4.1 活性炭和膜组合工艺对水体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 | 第68页 |
5.4.2 水力循环流化澄清技术去除水中天然有机污染物研究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