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1-12页 |
1.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 | 第12-15页 |
1.2.2 降雨径流模型 | 第15-17页 |
1.2.3 滇池流域降雨径流调查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文课题提出、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1 课题提出 | 第19页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2 研究区域排水系统现状调查 | 第22-36页 |
2.1 昆明市滇池东岸环湖截污干渠集水范围调查 | 第22-26页 |
2.1.1 呈贡县示范工程区域内雨污收集实况调查 | 第22-24页 |
2.1.2 环湖截污干渠集水范围调查 | 第24-25页 |
2.1.3 洛龙河混合污水厂运行现状 | 第25-26页 |
2.2 昆明市滇池东岸呈贡片区农灌沟渠现状调查 | 第26-34页 |
2.2.1 农灌沟渠(通水明渠)的空间地理分布和地理位置调查 | 第29-31页 |
2.2.2 农灌沟渠水流走向和尺寸统计 | 第31-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地理信息系统与降雨径流模型的结合 | 第36-42页 |
3.1 地理信息系统(GIS) | 第36-37页 |
3.1.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第36页 |
3.1.2 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 | 第36-37页 |
3.2 SWMM模型概述 | 第37-41页 |
3.2.1 SWMM模型的组成 | 第37-38页 |
3.2.2 SWMM模型的原理分析 | 第38-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滇池东岸呈贡县农灌沟片区数字化模型的建立 | 第42-56页 |
4.1 基础模型构建 | 第42-51页 |
4.1.1 地形信息处理 | 第42-46页 |
4.1.2 土地利用 | 第46-47页 |
4.1.3 节点与管网生成 | 第47-50页 |
4.1.4 子汇水面积划分 | 第50-51页 |
4.2 模型参数的确定、率定及验证 | 第51-55页 |
4.2.1 模型参数初步拟定 | 第51-52页 |
4.2.2 基于实测数据的参数率定 | 第52-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基于SWMM模型的滇池东岸环湖截污干渠截留效率分析 | 第56-82页 |
5.1 课题前期研究成果 | 第56页 |
5.2 降雨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5.3 实测降雨条件下干渠截留效率分析 | 第57-66页 |
5.3.1 实测降雨条件下干渠截留量分析 | 第57-65页 |
5.3.2 实测降雨条件下干渠截留效率分析 | 第65-66页 |
5.4 长历时降雨条件下干渠截留效率分析 | 第66-73页 |
5.4.1 长历时降雨条件下干渠截留量分析 | 第66-72页 |
5.4.2 长历时降雨条件下干渠截留效率分析 | 第72-73页 |
5.5 滇池东岸截污干渠终端限流后干渠水量变化 | 第73-78页 |
5.5.1 实测降雨+限流后干渠的截留量分析 | 第73-75页 |
5.5.2 长历时降雨+限流后干渠的截留效率分析 | 第75-78页 |
5.6 现状干渠与规划态干渠截留水量的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建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目录 | 第9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与工程活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