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外有关研究综述 | 第12页 |
|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 | 第17-23页 |
| ·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 第17-20页 |
| ·教学模式的涵义 | 第17页 |
| ·教学模式的构成 | 第17-18页 |
|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的教学模式及特点 | 第18-20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理论借鉴 | 第20-23页 |
| ·教育的双主体理论 | 第20-21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 ·情境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23-32页 |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发展演变 | 第23-26页 |
| ·起步阶段(1949-1956) | 第23-24页 |
| ·曲折发展阶段(1957-1976) | 第24页 |
| ·改革探索阶段(1977-1992) | 第24-25页 |
| ·纵深发展阶段(1993—) | 第25-26页 |
|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 ·师生缺乏充分的互动交流和深入的问题研讨 | 第26-27页 |
| ·理论知识系统讲授与学生个性需求存在矛盾 | 第27-28页 |
| ·教学资源利用率与实际教学效果出现背离 | 第28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提出和构建原则 | 第28-30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提出 | 第28-29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 第30-32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的指导思想 | 第30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的教学目标 | 第30-32页 |
|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 | 第32-43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 第32-33页 |
| ·"小班研讨"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32页 |
| ·"小班研讨"的研讨主题凝炼 | 第32-33页 |
| ·"小班研讨"的学生准备工作 | 第33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 第33-38页 |
| ·"大班授课"的整体规划 | 第33-35页 |
| ·"小班研讨"的阶段任务 | 第35-36页 |
| ·"小班研讨"的实施策略 | 第36-38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效果反馈 | 第38-43页 |
| ·学生对小班研讨课认可程度 | 第38-39页 |
| ·学生对小班研讨课的准备情况 | 第39-40页 |
| ·学生对小班研讨指导教师的作用要求 | 第40-41页 |
| ·讨论的观点对学生日常行为影响 | 第41-43页 |
| 5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初步探讨的经验与体会 | 第43-50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经验 | 第43-45页 |
| ·根据课程要点和学生困惑设计是关键 | 第43页 |
| ·教师认真准备和正确总结引导是核心 | 第43-44页 |
| ·学生互动交流和共同探索是保证 | 第44-45页 |
|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体会 | 第45-50页 |
| ·共建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 | 第45页 |
| ·深度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教学 | 第45-46页 |
| ·积极发挥行政干部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能 | 第46-47页 |
| ·高度重视隐性教育在课程中的广泛运用 | 第47-48页 |
| ·充分调动师生双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小班研讨课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