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保密与通信安全论文--密码的加密与解密论文

基于格的代理密码的设计与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对照表第11-12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2-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量子计算机与后量子密码第16-17页
    1.2 格公钥密码介绍第17-21页
        1.2.1 格公钥密码的优缺点第17-18页
        1.2.2 格公钥密码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 小结第21-24页
第二章 预备知识第24-34页
    2.1 格基础理论第24-29页
        2.1.1 格的定义及基本性质第24-25页
        2.1.2 格上的高斯分布第25-27页
        2.1.3 格上的困难问题第27-29页
    2.2 基本密码方案第29-32页
        2.2.1 GPV签名方案第29页
        2.2.2 无陷门签名方案第29-30页
        2.2.3 盆景树签名方案第30-31页
        2.2.4 IBE方案第31页
        2.2.5 Gentry的BGN类加密方案第31-32页
    2.3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基于格的无证书加密方案第34-44页
    3.1 无证书加密方案概述第34页
    3.2 无证书加密定义、安全模型及敌手类型第34-37页
        3.2.1 无证书公钥加密的形式化定义第34-35页
        3.2.2 无证书公钥加密的安全模型第35-36页
        3.2.3 无证书公钥加密的敌手类型第36-37页
    3.3 基于格的无证书加密方案第37-43页
        3.3.1 无证书公钥加密的构造第37-38页
        3.3.2 正确性与参数设置第38-39页
        3.3.3 安全性归约第39-42页
        3.3.4 安全与效率对比第42-43页
    3.4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基于格的代理签名第44-54页
    4.1 代理签名概述第44页
    4.2 代理签名的类型及定义第44-46页
        4.2.1 代理签名的类型第44-45页
        4.2.2 代理签名的形式化定义第45-46页
    4.3 基于格的高效代理签名第46-52页
        4.3.1 代理签名方案的构造第46页
        4.3.2 方案介绍第46-47页
        4.3.3 正确性与安全性第47-51页
        4.3.4 方案对比第51页
        4.3.5 方案优化第51-52页
    4.4 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基于格的代理重签名第54-78页
    5.1 代理重签名概述第54-55页
    5.2 代理重签名的定义及安全模型第55-59页
        5.2.1 双向代理重签名第55-56页
        5.2.2 单向代理重签名第56-58页
        5.2.3 基于身份的代理重签名第58-59页
    5.3 双向代理重签名方案第59-64页
        5.3.1 方案介绍第59-60页
        5.3.2 安全性第60-63页
        5.3.3 效率分析第63页
        5.3.4 扩展:基于身份的双向代理重签名第63-64页
    5.4 单向代理重签名方案第64-72页
        5.4.1 随机预言机模型下的代理重签名方案第64-71页
        5.4.2 标准模型下的代理重签名方案第71-72页
    5.5 基于身份的代理重签名方案第72-77页
        5.5.1 方案介绍第72-73页
        5.5.2 安全性第73-76页
        5.5.3 效率对比第76-77页
    5.6 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基于格的单向代理重加密第78-86页
    6.1 代理重加密概述第78-79页
    6.2 单向代理重加密的定义及安全模型第79-80页
        6.2.1 单向代理重加密的形式化定义第79页
        6.2.2 单向代理重加密的安全模型第79-80页
    6.3 基于格的代理重加密的构造第80-84页
        6.3.1 方案介绍第80-81页
        6.3.2 正确性与参数第81-82页
        6.3.3 安全性分析第82-83页
        6.3.4 相关工作比较第83-84页
    6.4 小结第84-8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8页
作者简介第98-99页
    1. 基本情况第98页
    2. 教育背景第98页
    3.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u纳米颗粒光学特性及粒径浓度消光法测量
下一篇:对称锥互补问题若干内点算法的复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