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4-16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6-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2页 |
1.2 金属纳米颗粒光学特性及粒径浓度测量研究概况 | 第22-28页 |
1.2.1 光学特性的理论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1.2.2 光学特性的应用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1.2.3 粒径和浓度的测量方法研究概况 | 第26-28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安排 | 第28-29页 |
1.4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介绍 | 第32-50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基本概念和物理量 | 第32-35页 |
2.2.1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 第32-33页 |
2.2.2 消光、散射、吸收截面和效率 | 第33-35页 |
2.3 金属纳米颗粒的介电性质 | 第35-41页 |
2.3.1 Lorentz模型 | 第36-37页 |
2.3.2 Drude模型 | 第37-38页 |
2.3.3 介电函数的尺寸修正模型 | 第38-41页 |
2.4 Mie散射理论和DDA方法简介 | 第41-49页 |
2.4.1 Mie散射理论简介 | 第41-45页 |
2.4.2 DDA方法简介 | 第45-48页 |
2.4.3 Mie散射理论和DDA方法的数值验证 | 第48-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Au纳米颗粒的共振光学特性 | 第50-76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Au纳米球的共振光学特性 | 第50-56页 |
3.2.1 半径的影响 | 第52-55页 |
3.2.2 周围介质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 Au纳米球壳的共振光学特性 | 第56-66页 |
3.3.1 内核半径的影响 | 第57-61页 |
3.3.2 外壳厚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3.3.3 内核介质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4 周围介质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 Au纳米棒的共振光学特性 | 第66-75页 |
3.4.1 方位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2 直径的影响 | 第68-71页 |
3.4.3 长度的影响 | 第71-74页 |
3.4.4 周围介质的影响 | 第74-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Au纳米颗粒的折射率灵敏度分析 | 第76-86页 |
4.1 引言 | 第76页 |
4.2 基本参量定义 | 第76-77页 |
4.3 折射率灵敏度仿真分析 | 第77-84页 |
4.3.1 共振波长随折射率的变化 | 第77-78页 |
4.3.2 外形几何尺寸的影响 | 第78-81页 |
4.3.3 纵横比和有效半径的影响 | 第81-83页 |
4.3.4 纳米圆柱与纳米棒的比较 | 第83-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Au纳米球壳的吸收和后向散射特性优化 | 第86-98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理论背景 | 第86-8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7页 |
5.3.1 吸收特性优化 | 第90-93页 |
5.3.2 后向散射特性优化 | 第93-95页 |
5.3.3 吸收与后向散射特性的联合优化 | 第95-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基于消光谱的球形Au纳米颗粒系粒径和浓度反演 | 第98-122页 |
6.1 引言 | 第98-99页 |
6.2 光谱消光法简介 | 第99-102页 |
6.3 Au纳米颗粒粒径浓度反演仿真分析 | 第102-110页 |
6.3.1 单分散颗粒系 | 第102-104页 |
6.3.2 多分散颗粒系 | 第104-110页 |
6.4 Au纳米颗粒消光谱测量及粒径浓度反演 | 第110-119页 |
6.4.1 消光谱测量系统简介 | 第112-113页 |
6.4.2 测量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