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9-38页 |
1.1 应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聚合物正极材料 | 第10-18页 |
1.1.1 导电聚合物正极材料 | 第10-11页 |
1.1.2 聚硫化物正极材料 | 第11-15页 |
1.1.3 其他类别的聚合物正极材料 | 第15-16页 |
1.1.4 聚合物电极的发展趋势与设想 | 第16-18页 |
1.2 应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聚合物电极材料 | 第18-25页 |
1.2.1 聚合物电化学电容器的分类 | 第19-20页 |
1.2.2 聚合物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合成 | 第20-21页 |
1.2.3 电极材料的测试手段 | 第21-22页 |
1.2.4 目前聚合物电容器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2.4.1 三类聚合物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1.2.4.2 其他特殊聚合物电容器电极材料 | 第24-25页 |
1.2.5 聚合物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发展前景 | 第25页 |
1.3 锂离子电池 | 第25-37页 |
1.3.1 正极材料 | 第26-31页 |
1.3.2 负极材料 | 第31-33页 |
1.3.3 电解液体系 | 第33-37页 |
1.3.3.1 有机液体电解质溶液 | 第34-35页 |
1.3.3.2 固体电解质 | 第35-37页 |
1.4 结语 | 第37-38页 |
2 氨基蒽醌聚合物电极材料研究 | 第38-60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2.2.1 材料合成原料 | 第38-39页 |
2.2.2 材料合成步骤 | 第39页 |
2.2.3 材料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39-40页 |
2.2.4 测试电池的装备 | 第40-41页 |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1页 |
2.3 PDAAQ性能研究 | 第41-50页 |
2.3.1 PDAAQ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 第41-44页 |
2.3.2 PDAAQ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4-49页 |
2.3.3 PDAAQ分子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 PAAQ性能研究 | 第50-58页 |
2.4.1 PAAQ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 第50-52页 |
2.4.2 PAAQ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2-56页 |
2.4.3 PAAQ分子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2.5 结语 | 第58-60页 |
3 锂硫电池研究 | 第60-96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3.2.1 电极材料的制作 | 第61-62页 |
3.2.2 隔膜 | 第62页 |
3.2.3 电解液 | 第62-64页 |
3.2.4 实验电池的装配 | 第64页 |
3.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4页 |
3.3 锂硫电池性能研究 | 第64-84页 |
3.3.1 压力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3.3.2 粘合剂的选择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3.3.3 不同添加剂对锂硫电池的影响 | 第69-83页 |
3.3.3.1 邻二甲苯添加剂 | 第70-74页 |
3.3.3.2 亚硫酸酯添加剂 | 第74-83页 |
3.3.4 工作温度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83-84页 |
3.4 对锂硫电池电解液体系的分析 | 第84-95页 |
3.4.1 电解质锂盐的问题 | 第88-90页 |
3.4.2 电解质溶剂的问题 | 第90-95页 |
3.4.2.1 溶剂化能力竞争的可能 | 第90-92页 |
3.4.2.2 硫化锂溶解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92-94页 |
3.4.2.3 粘合剂的溶解问题 | 第94-95页 |
3.5 结语 | 第95-96页 |
4 硫代聚氯乙烯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96-118页 |
4.1 引言 | 第96-10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101-104页 |
4.2.1 SPVC合成 | 第101-102页 |
4.2.2 SPVC材料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102-103页 |
4.2.3 SPVC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103-104页 |
4.3 3SPVC性能 | 第104-111页 |
4.3.1 3SPVC的物理化学性能 | 第104-107页 |
4.3.2 3SPVC的电化学性能 | 第107-111页 |
4.4 4SPVC性能 | 第111-116页 |
4.4.1 4SPVC的物理化学性能 | 第111-112页 |
4.4.2 4SPVC的电化学性能 | 第112-116页 |
4.5 结语 | 第116-118页 |
5 聚多硫代环戊二烯类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118-150页 |
5.1 引言 | 第118-12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21-122页 |
5.2.1 聚多硫代环戊二烯的合成 | 第121-122页 |
5.2.2 产物的物化性能测试 | 第122页 |
5.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22页 |
5.3 聚多硫代环戊二烯电极材料性能研究 | 第122-137页 |
5.3.1 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 第122-126页 |
5.3.2 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126-137页 |
5.4 多硫代丙烷 多硫代环戊二烯复合交联聚合物电极材料性能研究 | 第137-143页 |
5.4.1 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 第137-139页 |
5.4.2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139-143页 |
5.5 两类缩聚多硫化物凝胶点的计算 | 第143-149页 |
5.5.1 多硫代环戊二烯系列缩聚物凝胶点的预测 | 第144-146页 |
5.5.1.1 Carothers方程 | 第144-145页 |
5.5.1.2 统计法 | 第145-146页 |
5.5.2 多硫代丙烷 多硫代环戊二烯复合缩聚物凝胶点预测 | 第146-149页 |
5.5.2.1 Carothers方程 | 第146-147页 |
5.5.2.2 统计法 | 第147-149页 |
5.6 结语 | 第149-150页 |
6 聚硫化物锂离子电池研究 | 第150-163页 |
6.1 引言 | 第150页 |
6.2 实验 | 第150-152页 |
6.2.1 实验原料 | 第151页 |
6.2.2 电极制作 | 第151-152页 |
6.2.3 LiC6的制备与聚硫化物锂离子电池测试 | 第152页 |
6.3 聚硫化物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考察 | 第152-158页 |
6.3.1 SPVC LiC6电池的使用性能 | 第153-154页 |
6.3.2 多硫代环戊二烯聚合物 LiC6电池的使用性能 | 第154-158页 |
6.4 对聚硫化物锂离子电池循环性问题的分析与判断 | 第158-162页 |
6.4.1 实验操作问题 | 第158-160页 |
6.4.2 电解液的影响 | 第160-162页 |
6.5 结语 | 第162-163页 |
7 结论 | 第163-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9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92-194页 |
附录 | 第194-195页 |
致谢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