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1 塔板发展状况概述 | 第11-15页 |
1.1.1 筛孔型新型塔板 | 第11-12页 |
1.1.1.1 MD筛板[和国内开发的DJ系列塔板 | 第11-12页 |
1.1.1.2 95型大通量塔板和混合箱塔板 | 第12页 |
1.1.2 浮阀类新型塔板 | 第12-14页 |
1.1.2.1 导向浮阀塔板和组合导向浮阀塔板 | 第13页 |
1.1.2.2 DV微分浮阀塔板 | 第13页 |
1.1.2.3 Triton型塔板 | 第13-14页 |
1.1.3 立体喷射型塔板 | 第14-15页 |
1.1.3.1 新型垂直筛板(New VST) | 第14页 |
1.1.3.2 气液并流填料塔板(JCPT) | 第14-15页 |
1.1.4 小结 | 第15页 |
1.2 塔板计算流体力学发展现状 | 第15-22页 |
1.2.1 拟单相流模型 | 第16-18页 |
1.2.2 塔板混合模型 | 第18-19页 |
1.2.3 双流体模型 | 第19-22页 |
1.2.3.1 欧拉-拉格朗日模型 | 第19页 |
1.2.3.2 欧拉-欧拉模型 | 第19-22页 |
1.3 计算流体力学在塔板上传质过程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 液滴传质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1.4.1 液滴在液相中的传质 | 第25-28页 |
1.4.2 液滴在气相中的传质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气体折流塔板流体力学实验研究 | 第31-58页 |
2.1 气体折流塔板简介 | 第31-36页 |
2.1.1 单降液气体折流塔板 | 第31-32页 |
2.1.2 双降液气体折流塔板 | 第32-33页 |
2.1.3 气体折流塔板的其他应用方式 | 第33-36页 |
2.2 气体折流塔板流体力学实验 | 第36-40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36-39页 |
2.2.1.1 气体折流塔板 | 第36页 |
2.2.1.2 雾沫夹带收集装置 | 第36-38页 |
2.2.1.3 塔板压降检测装置 | 第38页 |
2.2.1.4 清夜层测定装置 | 第38页 |
2.2.1.5 液体分布器 | 第38页 |
2.2.1.6 挡板 | 第38-39页 |
2.2.2 实验流程 | 第39页 |
2.2.3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9页 |
2.2.4 实验操作条件 | 第39-40页 |
2.3 传统筛板流体力学实验 | 第40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40页 |
2.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57页 |
2.4.1 雾沫夹带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43页 |
2.4.2 压降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50页 |
2.4.2.1 气体折流塔板压降变化关系 | 第45-47页 |
2.4.2.2 气体折流塔板不同堰高的压降比较 | 第47-48页 |
2.4.2.3 气体折流塔板加挡板对压降影响 | 第48-49页 |
2.4.2.4 气体折流塔板的压降与筛板塔压降的比较 | 第49-50页 |
2.4.3 清夜层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0-57页 |
2.4.3.1 气体折流塔板清夜层变化关系 | 第51-53页 |
2.4.3.2 气体折流塔板不同堰高清夜层的比较 | 第53-54页 |
2.4.3.3 相同堰高加挡板对气体折流塔板清夜层的影响 | 第54-55页 |
2.4.3.4 传统塔板与气体折流塔板清夜层的比较 | 第55-57页 |
2.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气体折流塔板传质实验研究 | 第58-76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58-61页 |
3.3 实验测试系统 | 第61-66页 |
3.3.1 空气的温湿度检测系统 | 第61-63页 |
3.3.2 水的温度检测系统 | 第63页 |
3.3.3 实验流程及工况 | 第63-64页 |
3.3.4 气体取样口形式及安装 | 第64-65页 |
3.3.5 传统筛板塔传质实验 | 第65-66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6-72页 |
3.4.1 空塔气速对传质效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2 液体流量对传质效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3.4.3 堰高对传质效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3.4.4 挡板对传质效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3.5 气体折流塔板的传质效率与传统筛板的比较 | 第72-74页 |
3.6 讨论 | 第74页 |
3.7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气体折流塔板气相流动计算模型 | 第76-98页 |
4.1 湍流模型 | 第76-85页 |
4.1.1 直接数值模拟(DNS) | 第77-78页 |
4.1.2 湍流的大涡数值模拟(LES) | 第78-79页 |
4.1.3 复杂湍流的数值模拟雷诺平均模式(RANS) | 第79-85页 |
4.1.3.1 混合长度模型 | 第80页 |
4.1.3.2 Spalart单方程模型 | 第80-81页 |
4.1.3.3 1模型 | 第81-85页 |
4.2 气体折流塔板上考虑液滴影响的气相流动的数学模型 | 第85-97页 |
4.2.1 控制方程 | 第85-86页 |
4.2.2 方程物性参数的计算 | 第86-88页 |
4.2.3 源相的确定 | 第88-95页 |
4.2.3.1 气体折流塔板上气液两项动量传递过程分析 | 第88-92页 |
4.2.3.2 气体折流塔板气液两相动量源项 | 第92-95页 |
4.2.4 边界条件 | 第95-97页 |
4.2.4.1 进口边界条件 | 第95-96页 |
4.2.4.2 出口边界条件 | 第96页 |
4.2.4.3 底板、出口堰和边壁的边界条件 | 第96-97页 |
4.2.4.4 气相下表面的边界条件 | 第97页 |
4.3 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气体折流塔板上气液两相之间的质量和热量传递 | 第98-107页 |
5.1 气体折流塔板气相传质方程 | 第98-102页 |
5.1.1 传质方程中源项的确定 | 第99-102页 |
5.1.1.1 质量输运方程中质量源项的求解 | 第100-102页 |
5.2 气体折流塔板气相传热方程 | 第102-104页 |
5.2.1 传热方程中源项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5.3 边界条件 | 第104-105页 |
5.3.1 传质边界条件 | 第104-105页 |
5.3.2 传热的边界条件 | 第105页 |
5.4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气体折流塔内的流场CFD模拟 | 第107-121页 |
6.1 气体折流塔板上计算区域网格的划分 | 第107-110页 |
6.2 气体折流塔板气相流场模拟结果 | 第110-117页 |
6.3 气体涡流运动粘度的计算 | 第117-118页 |
6.4 气体折流塔板压降的模拟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 第118-120页 |
6.5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气体折流塔板的传质传热过程的CFD模拟 | 第121-127页 |
7.1 气体折流塔板气相浓度分布 | 第121-123页 |
7.2 气体折流塔板气相温度分布 | 第123-125页 |
7.3 气体折流塔板模拟传质效率与实验传质效率的比较 | 第125-126页 |
7.4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八章 运用稳定性理论求取传质涡流扩散系数探讨 | 第127-135页 |
8.1 稳定性分析 | 第127-129页 |
8.1.1 基态确定及控制方程无因次化 | 第127-129页 |
8.1.1.1 流动及传质方程 | 第127-129页 |
8.1.2 边界条件 | 第129页 |
8.2 微扰分析 | 第129-134页 |
8.3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9.1 结论 | 第135-137页 |
9.2 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7页 |
符号说明 | 第147-15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1-152页 |
附录 | 第152-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