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0.1.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0.3.1 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0.3.2 学科结合法 | 第14页 |
0.3.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 第14页 |
0.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大学生朋辈教育的相关理论 | 第15-21页 |
1.1 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15-16页 |
1.1.1 朋辈教育 | 第15页 |
1.1.2 大学生朋辈教育 | 第15-16页 |
1.2 大学生朋辈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2.1 孔子教育理论中的“朋辈教育”思想 | 第16页 |
1.2.2 群体社会化理论 | 第16-17页 |
1.2.3 自我教育理论 | 第17-18页 |
1.2.4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理论 | 第18-19页 |
1.3 开展朋辈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19-21页 |
1.3.1 有利于改善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 第19页 |
1.3.2 有利于更新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19页 |
1.3.3 有利于丰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 第19-21页 |
2 大学生朋辈教育的现状 | 第21-27页 |
2.1 大学生朋辈教育的表现方式 | 第21-23页 |
2.1.1 吸纳优秀人才构建“学长制” | 第21页 |
2.1.2 依托学生社团增进互动交流 | 第21-22页 |
2.1.3 强化班集体建设营造朋辈教育环境 | 第22-23页 |
2.2 大学生朋辈教育的积极效果 | 第23-24页 |
2.2.1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 第23页 |
2.2.2 补充大学生教育力量 | 第23-24页 |
2.2.3 构建同学之间互促发展的关系 | 第24页 |
2.2.4 干预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 | 第24页 |
2.3 大学生朋辈教育存在的不足 | 第24-27页 |
2.3.1 高校对于大学生朋辈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缺乏深刻的认识 | 第24-25页 |
2.3.2 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内容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 第25页 |
2.3.3 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平台建设尚不完善 | 第25-27页 |
3 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发展 | 第27-37页 |
3.1 明确朋辈教育活动开展的理念和方向 | 第27-28页 |
3.1.1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正确理念 | 第27页 |
3.1.2 坚持大学生朋辈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 | 第27-28页 |
3.2 落实大学生朋辈教育工作遵循的原则 | 第28-29页 |
3.2.1 实践探索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页 |
3.2.2 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页 |
3.2.3 选拔使用与培训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29页 |
3.2.4 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 第29页 |
3.2.5 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第29页 |
3.3 高校推进大学生朋辈教育工作的途径 | 第29-37页 |
3.3.1 营造大学生朋辈互助的校园环境 | 第29-30页 |
3.3.2 创立大学生朋辈互励互助社团 | 第30-32页 |
3.3.3 丰富大学生朋辈之间交往活动 | 第32页 |
3.3.4 发挥优秀学生示范作用 | 第32-33页 |
3.3.5 利用新型网络拓展朋辈间交流 | 第33-34页 |
3.3.6 开展大学生朋辈督导 | 第34-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