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研究--以初中语文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引言 | 第11-19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1. 教学改革的需要 | 第11页 |
2. 教师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 第11页 |
3. 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兴趣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 对话教学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 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四)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1. 文献法 | 第18页 |
2. 观察法 | 第18页 |
3. 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4. 访谈法 | 第18-19页 |
二、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理论研究 | 第19-27页 |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19页 |
1. 对话的内涵 | 第19页 |
2. 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19页 |
(二) 对话教学的理念 | 第19-22页 |
1. 师生平等是教学的基础 | 第20页 |
2. 培养“完整的人”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 第20-21页 |
3. 允许多元共存是教学的原则 | 第21页 |
4. 创设富有对话性的情境是教学的重点 | 第21-22页 |
(三) 反馈的基本概念 | 第22页 |
1. 反馈的概念 | 第22页 |
2. 教师反馈行为的概念 | 第22页 |
3. 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概念 | 第22页 |
(四) 对话教学理念和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内在关联 | 第22-23页 |
1. 对话具有哲学的意义 | 第22-23页 |
2. 教师课堂反馈行为需要对话教学理念的关照 | 第23页 |
(五) 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1. 交往行为理论 | 第23-24页 |
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4页 |
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六) 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特征 | 第25-27页 |
1. 反馈的包容性 | 第25页 |
2. 反馈的全面性 | 第25-26页 |
3. 反馈的发展性 | 第26页 |
4. 反馈的多样性 | 第26-27页 |
三、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调查研究 | 第27-43页 |
(一) 研究的设计与说明 | 第27-29页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基本情况 | 第27页 |
2. 调研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3. 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分类说明 | 第28-29页 |
(二) 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29-43页 |
1. 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基本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2. 对话教学理念缺失的教师课堂反馈行为 | 第33-40页 |
3. 影响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四、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的实施建议 | 第43-59页 |
(一) 树立观念 | 第43-44页 |
1. 平等的师生观念 | 第43页 |
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 第43页 |
3. 教师课堂反馈具有重要作用 | 第43-44页 |
4. 反馈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44页 |
(二) 落实行动 | 第44-59页 |
1. 课堂反馈准备行动 | 第44-48页 |
2. 课堂反馈实施行动 | 第4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2页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