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10-16页 |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动态综述 | 第11-14页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16页 |
| 第1章 马一浮和复性书院 | 第16-22页 |
| 1.1 浙江大学讲授国学 | 第16-19页 |
| 1.1.1 竺可桢二请马一浮 | 第16-17页 |
| 1.1.2 马一浮入浙江大学开办国学讲座 | 第17-19页 |
| 1.2 倡议创办以讲授国学为主的复性书院 | 第19-20页 |
| 1.2.1 友人倡议 | 第19页 |
| 1.2.2 当局支持 | 第19-20页 |
| 1.3 复性书院始末 | 第20-22页 |
| 第2章 复性书院的运行状况 | 第22-32页 |
| 2.1 复性书院的办学理念 | 第22-23页 |
| 2.1.1 复性书院的命名 | 第22页 |
| 2.1.2 复性书院的宗旨 | 第22-23页 |
| 2.2 复性书院的课程 | 第23页 |
| 2.3 复性书院的教学 | 第23-25页 |
| 2.3.1 教学原则 | 第23-25页 |
| 2.3.2 读书原则与方法 | 第25页 |
| 2.4 复性书院的管理 | 第25-32页 |
| 2.4.1 复性书院的管理架构 | 第25-26页 |
| 2.4.2 教师聘请 | 第26-28页 |
| 2.4.3 学生选拔及考核 | 第28-32页 |
| 第3章 复性书院运行中的艰难博弈 | 第32-39页 |
| 3.1 复性书院性质问题 | 第32-34页 |
| 3.2 复性书院经费问题 | 第34-36页 |
| 3.3 复性书院中西课程问题 | 第36-37页 |
| 3.4 复性书院学生出路问题 | 第37-39页 |
| 第4章 复性书院的育人成效 | 第39-46页 |
| 4.1 复性书院对于学生的学术影响 | 第39-42页 |
| 4.2 复性书院对于学生的德性陶冶 | 第42-44页 |
| 4.3 复性书院对于学生的职业影响 | 第44-46页 |
| 第5章 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 | 第46-51页 |
| 5.1 当代国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 第46-47页 |
| 5.1.1 国学教师“知行合一”的缺失 | 第46页 |
| 5.1.2 课堂教学“一言堂”的弊病 | 第46-47页 |
| 5.1.3 国学课程存在重表面轻心性义理的问题 | 第47页 |
| 5.2 可能的克服路径 | 第47-51页 |
| 5.2.1 国学教师本身应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 第48页 |
| 5.2.2 由“一言堂”向“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 | 第48-49页 |
| 5.2.3 重国学、强载体,汇聚发展合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