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6-7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7-1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7-9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4-17页 |
2.1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 第14页 |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 第14-15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2.3.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 第16-17页 |
第三章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分析 | 第17-27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17-18页 |
3.2 对调查问卷及访谈典型问题的分析 | 第18-22页 |
3.3 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27页 |
3.3.1 创新与创业分离、理论与实践脱离 | 第22-23页 |
3.3.2 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 | 第23页 |
3.3.3 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 | 第23-24页 |
3.3.4 实际参与的学生数少,创新创业项目存活率低 | 第24-25页 |
3.3.5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 | 第25页 |
3.3.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混乱 | 第25-27页 |
第四章 美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分析 | 第27-33页 |
4.1 百森商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 第27-29页 |
4.1.1 渐进性的课程体系 | 第28页 |
4.1.2 雄厚的师资力量 | 第28-29页 |
4.2 斯坦福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 第29-31页 |
4.2.1 浓厚的校园氛围 | 第29-30页 |
4.2.2 分层次、整合式的课程体系 | 第30页 |
4.2.3 产学研一体化 | 第30-31页 |
4.3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3页 |
4.3.1 正确认识创新与创业的统一关系 | 第31页 |
4.3.2 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 第31-32页 |
4.3.3 保证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 | 第32-33页 |
第五章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 第33-40页 |
5.1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 第33页 |
5.2 系统整合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 第33-35页 |
5.2.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大众性 | 第33-34页 |
5.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层次与区别 | 第34页 |
5.2.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创业者”素质培养 | 第34-35页 |
5.3 构建实践基地,扩大学生实践几率 | 第35-36页 |
5.3.1 丰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 第35页 |
5.3.2 校企合作,打造实践平台 | 第35-36页 |
5.4 壮大“双师型”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方式 | 第36-37页 |
5.4.1 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教师相结合 | 第36页 |
5.4.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 第36-37页 |
5.4.3 改进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第37页 |
5.5 完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 第37-39页 |
5.5.1 创建专门小组,协调各部门工作 | 第37-38页 |
5.5.2 落实政府政策,反馈开展效果 | 第38页 |
5.5.3 为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和项目指导 | 第38-39页 |
5.6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追求“浸入式”教育 | 第39-4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