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6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文章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6-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研究生培养质量 | 第16页 |
2.1.2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 第16-17页 |
2.1.3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7-19页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2.3 系统科学理论 | 第19-20页 |
2.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 | 第20-25页 |
2.3.1 学位性质 | 第20-24页 |
2.3.2 招收对象 | 第24页 |
2.3.3 培养目标 | 第24-25页 |
2.3.4 培养模式 | 第25页 |
2.3.5 学位标准 | 第25页 |
2.4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属性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山东省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况 | 第27-53页 |
3.1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3.1.1 培养规模逐渐扩大 | 第27页 |
3.1.2 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 第27-28页 |
3.1.3 培养类型和形式不断丰富 | 第28-29页 |
3.2 问卷设计 | 第29-31页 |
3.3 全日制专硕培养质量问卷调查分析 | 第31-48页 |
3.3.1 生源信息 | 第32-36页 |
3.3.2 导师队伍 | 第36-39页 |
3.3.3 课程教学 | 第39-41页 |
3.3.4 论文环节 | 第41-43页 |
3.3.5 培养条件 | 第43-44页 |
3.3.6 学生管理 | 第44-45页 |
3.3.7 专业实践 | 第45-48页 |
3.4 总体评价 | 第48-49页 |
3.5 影响全日制专硕培养质量的因素排序 | 第49-50页 |
3.6 就业前景 | 第50-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53-61页 |
4.1 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 第53-55页 |
4.1.1 校内导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 第53-54页 |
4.1.2 校外导师难以监管 | 第54页 |
4.1.3 双导师机制落实不到位 | 第54-55页 |
4.2 专业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 第55-56页 |
4.2.1 专业实践流于形式 | 第55页 |
4.2.2 导师指导需进一步加强 | 第55页 |
4.2.3 实践时间缩水严重 | 第55-56页 |
4.3 课程教学有待进一步优化 | 第56-57页 |
4.3.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手段单一 | 第56页 |
4.3.2 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不够紧密 | 第56-57页 |
4.3.3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 第57页 |
4.4 高质量生源不足 | 第57-60页 |
4.4.1 分数线的变化 | 第57-58页 |
4.4.2 大学毕业生以及全日制专硕招生数比例的变化 | 第58-59页 |
4.4.3 学习态度的变化 | 第59-60页 |
4.5 培养条件亟待改善 | 第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61-73页 |
5.1 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 | 第61-62页 |
5.1.1 科学合理性原则 | 第61页 |
5.1.2 系统开放性原则 | 第61页 |
5.1.3 目标导向性原则 | 第61页 |
5.1.4 过程全面性原则 | 第61-62页 |
5.1.5 发展适应性原则 | 第62页 |
5.2 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 第62-64页 |
5.2.1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62-64页 |
5.2.2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64页 |
5.3 完善全日制专硕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 | 第64-73页 |
5.3.1 严把生源质量关 | 第64-65页 |
5.3.2 加大对培养条件投入力度 | 第65-66页 |
5.3.3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第66-67页 |
5.3.4 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水平 | 第67-68页 |
5.3.5 加强学位论文环节质量监控 | 第68-69页 |
5.3.6 保障就业质量 | 第69-70页 |
5.3.7 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 | 第70-71页 |
5.3.8 实施专门机构的评估 | 第71-72页 |
5.3.9 鼓励社会多元参与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