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1 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2 耕地多功能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城镇化与耕地多功能的关系研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21-24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21-22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22页 |
2.1.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2页 |
2.1.4 武汉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状况 | 第22-23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3 武汉市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演变趋势分析 | 第24-33页 |
3.1 城镇化相关概念及内涵 | 第24-25页 |
3.2 武汉市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选择 | 第25-30页 |
3.2.1 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的构建 | 第25-27页 |
3.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和城镇化水平测度 | 第27-30页 |
3.3 武汉市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演变趋势分析 | 第30-33页 |
3.3.1 武汉市综合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演变趋势分析 | 第30-31页 |
3.3.2 武汉市城镇化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及演变趋势分析 | 第31-33页 |
4 武汉市耕地多功能评价及演变趋势分析 | 第33-41页 |
4.1 耕地多功能概念及内涵 | 第33-34页 |
4.2 武汉市耕地多功能测度方法选择 | 第34-38页 |
4.2.1 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4-37页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耕地多功能评价 | 第37-38页 |
4.3 武汉市耕地多功能测度及演变趋势分析 | 第38-41页 |
4.3.1 武汉市耕地总功能测度及演变趋势分析 | 第38-39页 |
4.3.2 武汉市耕地多元化子功能评价及演变趋势分析 | 第39-41页 |
5 武汉市城镇化与耕地多功能时间耦合研究 | 第41-50页 |
5.1 武汉市城镇化和耕地多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模型的选择 | 第41-44页 |
5.1.1 城镇化及耕地多功能的耦合内涵 | 第41-42页 |
5.1.2 耦合度模型 | 第42-43页 |
5.1.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43-44页 |
5.2 武汉市城镇化与耕地多功能的时间耦合分析 | 第44-50页 |
5.2.1 武汉市城镇化系统耦合发展特征 | 第44-46页 |
5.2.2 武汉市耕地多功能系统耦合发展特征 | 第46-47页 |
5.2.3 武汉市城镇化-耕地多功能系统的时间耦合分析 | 第47-50页 |
6 武汉市城镇与耕地多功能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50-60页 |
6.1 城镇化与耕地多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 | 第50-52页 |
6.1.1 人口城镇化对耕地多功能的影响分析 | 第50页 |
6.1.2 经济城镇化对耕地多功能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6.1.3 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多功能的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6.1.4 社会城镇化对耕地多功能的影响分析 | 第52页 |
6.2 典型相关分析概述 | 第52-55页 |
6.2.1 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52-53页 |
6.2.2 典型变量及典型相关系数的计算 | 第53-54页 |
6.2.3 典型相关分析的软件实现 | 第54-55页 |
6.3 城镇化与耕地多功能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55-60页 |
6.3.1 自变量组与因变量组的相关分析 | 第55-56页 |
6.3.2 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 | 第56页 |
6.3.3 典型相关模型的冗余度分析 | 第56-57页 |
6.3.4 典型相关模型变量的构建及影响分析 | 第57-60页 |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60-6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61-63页 |
7.2.1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推动城镇化子系统协调发展 | 第61页 |
7.2.2 拓展保护思维,推动耕地多功能的认识与保护 | 第61-62页 |
7.2.3 立足耕地多功能内涵,协调城镇化与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关系 | 第62-63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