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1章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拒绝敏感性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1.1 拒绝敏感性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2 拒绝敏感性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 解释偏向的概念 | 第14-19页 |
1.2.1 解释偏向的含义 | 第14-15页 |
1.2.2 解释偏向与归因偏向的区别 | 第15-16页 |
1.2.3 解释偏向的研究范式 | 第16-18页 |
1.2.4 解释偏向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3 以往研究中的争议和不足 | 第19-21页 |
1.3.1 对于拒绝敏感性的研究较缺乏 | 第19页 |
1.3.2 解释偏向研究范式的不足和争议 | 第19-21页 |
第2章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2.1 拟研究的问题 | 第21页 |
2.1.1 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延时和即时解释偏向特点 | 第21页 |
2.1.2 不同拒绝敏感性大学生解释偏向的成因 | 第21页 |
2.1.3 不同拒绝敏感性大学生解释偏向的形成阶段 | 第21页 |
2.2 研究思路及流程 | 第21-23页 |
2.2.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2.2.2 研究流程 | 第22-23页 |
第3章实验一: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对模糊社交信息的延时解释偏向 | 第23-29页 |
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3.2.1 被试 | 第23-24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25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25-26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3.3.1 对模糊社交情境的不同解释任务的得分 | 第26页 |
3.3.2 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模糊社交情境解释任务中得分比较 | 第26-27页 |
3.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4章实验二: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对模糊社交信息的即时解释偏向 | 第29-40页 |
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29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4.2.1 被试 | 第29-30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30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30-31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4.3.1 高低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在词汇判断任务的错误率比较 | 第31-32页 |
4.3.2 高低拒绝敏感大学生在基线条件下反应时比较 | 第32-33页 |
4.3.3 呈现模糊情境后与基线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 | 第33-34页 |
4.3.4 高低拒绝敏感性组即时解释偏向 | 第34-35页 |
4.3.5 高低拒绝敏感性组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判断速度的对比 | 第35-36页 |
4.4 讨论 | 第36-40页 |
4.4.1 拒绝敏感性组在词汇判断时的错误率比较 | 第36页 |
4.4.2 拒绝敏感性组别在基线条件下产生的解释偏向 | 第36-37页 |
4.4.3 不同拒绝敏感大学生即时解释偏向特点 | 第37-38页 |
4.4.4 呈现模糊社交信息下拒绝敏感性大学生的解释偏向 | 第38-40页 |
第5章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附录A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量表 | 第46-49页 |
附录B 模糊社交信息的延时解释偏向材料 | 第49-53页 |
附录C 模糊社交信息的即时解释偏向材料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