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 性别角色类型 | 第12-20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1.1 性别角色 | 第12-13页 |
1.1.2 性别角色类型 | 第13-14页 |
1.2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 第14-18页 |
1.2.1 精神分析理论 | 第14-15页 |
1.2.2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1.2.3 认知发展理论 | 第16页 |
1.2.4 性别图式理论 | 第16-17页 |
1.2.5 社会结构假说理论 | 第17-18页 |
1.3 性别角色类型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3.1 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2 有关性别角色类型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19-20页 |
2 性别角色类型、母亲教养方式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20-25页 |
2.1 性别角色类型和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 第20-21页 |
2.2 性别角色类型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3 母亲教养方式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4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5 研究意义 | 第26-29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9-31页 |
2.1 初中生性别角色问卷 | 第29-30页 |
2.2 同伴关系评价测量 | 第30页 |
2.3 教养行为问卷 | 第30-31页 |
2.4 教师-儿童评定量表 | 第31页 |
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1 初中生性别角色类型 | 第32-33页 |
1.1 初中生性别角色类型总体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1.2 初中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年级差异比较 | 第33页 |
2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学生同伴交往与社会能力的差异比较 | 第33-38页 |
3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与社会能力的预测 | 第38-44页 |
3.1 男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学生 | 第38-39页 |
3.2 女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学生 | 第39-40页 |
3.3 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学生 | 第40-42页 |
3.4 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学生 | 第42-44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44-51页 |
1 初中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特点 | 第44-46页 |
2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学生的同伴交往与社会能力 | 第46-47页 |
3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与社会能力的预测 | 第47-48页 |
4 对策与建议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