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外生菌根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提高油松抗松萎蔫病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1页
    1.1 松萎蔫病防治研究进展第15-23页
        1.1.1 松萎蔫病研究现状第15-20页
        1.1.2 松萎蔫病的防治第20-23页
    1.2 外生菌根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抗/耐病机理研究进展第23-28页
        1.2.1 改善植物生理功能,促进植物生长第24页
        1.2.2 与病原菌的竞争作用第24-25页
        1.2.3 诱导植物防卫反应第25-27页
        1.2.4 诱导次生代谢物的产生与积累第27页
        1.2.5 改善微生态系统第27-28页
        1.2.6 ECMF、DSE与松萎蔫病的关系第28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29页
    1.4 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土壤理化性质和根际细菌真菌群落分布与松萎蔫病的关系第31-51页
    2.1 样地概况第31-3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2-36页
        2.2.1 样品采集第32-33页
        2.2.2 样地PWD侵染率,松树死亡率的统计第33页
        2.2.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33页
        2.2.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第33页
        2.2.5 根际菌丝密度测定第33-34页
        2.2.6 根际土真菌和细菌高通量测序第34-35页
        2.2.7 数据处理第35-3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6-49页
        2.3.1 PWD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第36-40页
        2.3.2 PWD与土壤酶活的关系第40-41页
        2.3.3 PWD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和土壤理化性质的主成分分析第41-44页
        2.3.4 PWD与油松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第44-47页
        2.3.5 PWD与油松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第47-49页
    2.4 讨论第49-51页
第三章 油松根部ECMF和DSE等真菌群落结构与松萎蔫病的关系第51-63页
    3.1 样品采集第51-53页
        3.1.1 ECMF、DSE和总菌丝侵染率的测定第51-52页
        3.1.2 根尖真菌生物量的测定第52页
        3.1.3 根尖真菌高通量测序第52-53页
        3.1.4 数据处理第5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3.2.1 PWD与油松ECMF、DSE侵染和根尖真菌生物量的关系第53-54页
        3.2.2 PWD与油松根部真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第54-57页
        3.2.3 PWD与ECMF、DSE侵染特征和群落组成的相关性分析第57-58页
        3.2.4 PWN的侵染对油松ECMF、DSE等根部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第58-60页
    3.3 讨论第60-63页
第四章 ECMF和DSE对油松幼苗生长作用极其抗病菌株筛选第63-80页
    4.1 试验材料第63-64页
        4.1.1 供试菌种第63-64页
    4.2 试验方法第64-68页
        4.2.1 接种培养第64-65页
        4.2.2 幼苗生长参数测定第65页
        4.2.3 根系活力测定第65-66页
        4.2.4 根系扫描第66页
        4.2.5 松材线虫接种第66-67页
        4.2.6 抗病性菌剂的筛选第67页
        4.2.7 数据分析第67-6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8-77页
        4.3.1 不同ECMF和DSE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第68-72页
        4.3.2 不同ECMF和DSE对油松根系形态根系活力的影响第72-74页
        4.3.3 不同ECMF和DSE接种效果的比较第74-75页
        4.3.4 不同ECMF和DSE接种处理油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第75-76页
        4.3.5 油松的发病率死亡率与各种参数相关性分析第76页
        4.3.6 抗病菌株的筛选第76-77页
    4.4 讨论第77-80页
第五章 接种ECMF、DSE油松苗抗病相关物质和相关酶活性对PWN入侵的响应第80-102页
    5.1 材料第81-82页
        5.1.1 供试植物第81页
        5.1.2 供试菌种第81页
        5.1.3 培养基质第81页
        5.1.4 供试线虫第81页
        5.1.5 试验设计第81页
        5.1.6 样品收集第81-82页
    5.2 试验方法第82-89页
        5.2.1 油松针叶抗病相关酶活性测定第82-85页
        5.2.2 油松针叶抗病相关物质含量测定第85-88页
        5.2.3 数据处理第88-8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9-99页
        5.3.1 接种ECMF、DSE油松苗抗病相关酶活性对PWN入侵动的态响应第89-94页
        5.3.2 接种ECMF、DSE油松苗抗病相关物质含量对PWN入侵的响应第94-99页
    5.4 讨论第99-102页
第六章 接种ECMF和DSE油松苗根部、根际微生物对PWN入侵的响应第102-13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02-107页
        6.1.1 供试植物第102页
        6.1.2 供试菌种第102页
        6.1.3 培养基质第102-103页
        6.1.4 试验设计第103页
        6.1.5 样品采集第103页
        6.1.6 土壤酶活和微生物量碳第103-104页
        6.1.7 根系真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第104-106页
        6.1.8 根际真菌和细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第106-107页
    6.2 数据处理第107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07-135页
        6.3.1 PWN对接种ECMF和DSE油松苗根际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的影响第107-111页
        6.3.2 PWN对接种ECMF和DSE油松苗根尖根相关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11-119页
        6.3.3 PWN对接种ECMF和DSE油松苗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19-127页
        6.3.4 PWN对接种ECMF和DSE油松苗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27-135页
    6.4 讨论第135-13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40页
    7.1 主要结论第137-138页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38页
    7.3 研究展望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8页
附录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160页
作者简介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目的论视角下英文纪录片的字幕翻译--以《恒河》为例
下一篇:导航雷达雨雪粒子的数学模型及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