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我国学者对原创性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2 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原创性教育理论的内涵 | 第19-29页 |
2.1 教育理论的内涵 | 第19-23页 |
2.1.1 几种有关教育理论性质的观点 | 第19-20页 |
2.1.2 教育理论性质产生争议的实质 | 第20-22页 |
2.1.3 教育理论的性质和定义 | 第22-23页 |
2.2 原创性的内涵 | 第23-24页 |
2.2.1 时间在先性的意义 | 第23页 |
2.2.2 逻辑在先性的意义 | 第23-24页 |
2.3 原创性教育理论的内涵 | 第24-26页 |
2.4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26-29页 |
2.4.1 原创与质变 | 第26-27页 |
2.4.2 生成与形成 | 第27页 |
2.4.3 教育理论与教育学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原创性教育理论的生成过程 | 第29-43页 |
3.1 教育实践及认识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 第29-31页 |
3.1.1 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3.1.2 实践形态 | 第30-31页 |
3.2 教育目的——手段问题作为教育理论核心问题的依据 | 第31-32页 |
3.3 对原创性教育理论发生和发展的考察 | 第32-43页 |
3.3.1 潜理论阶段 | 第33-38页 |
3.3.2 潜学科阶段 | 第38-43页 |
第四章 原创性教育理论的生成特征 | 第43-48页 |
4.1 教育思想到教育理论的质变 | 第43-45页 |
4.2 教育理论到教育学的质变 | 第45-46页 |
4.3 小结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7-58页 |
承诺书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