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页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有关就业的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 | 第13-15页 |
2.1.1 国外有关就业的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 | 第13-14页 |
2.1.2 国内有关就业的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2.2 有关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研究 | 第15-17页 |
2.2.1 国外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 | 第15-16页 |
2.2.2 国内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 | 第16-17页 |
2.3 有关就业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2.3.1 国外有关就业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 | 第17页 |
2.3.2 国内有关就业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3 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3.1 就业的产业结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3.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页 |
3.1.2 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3.2 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3.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页 |
3.2.2 城乡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3.3 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 | 第22-25页 |
4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 第25-39页 |
4.1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分析 | 第25-34页 |
4.1.1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整体上的演变及其现状 | 第25-28页 |
4.1.2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及其他直辖市的比较 | 第28-34页 |
4.2 重庆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 第34-38页 |
4.2.1 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上的演变及其现状 | 第34-37页 |
4.2.2 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及其他直辖市的比较 | 第37-38页 |
4.3 小结 | 第38-39页 |
5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39-61页 |
5.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9页 |
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39-41页 |
5.3 协整检验 | 第41-43页 |
5.4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均衡分析 | 第43-58页 |
5.4.1 建立VAR模型 | 第43-45页 |
5.4.2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5-50页 |
5.4.3 方差分解 | 第50-55页 |
5.4.4 因果检验 | 第55-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6 对策建议 | 第61-66页 |
6.1 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农业收入 | 第61-62页 |
6.1.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经济发展 | 第61页 |
6.1.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通道 | 第61-62页 |
6.1.3 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 第62页 |
6.2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 第62-63页 |
6.2.1 继续发展第二产业,挖掘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潜力 | 第62-63页 |
6.2.2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 第63页 |
6.3 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消除制度性壁垒,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 第63-65页 |
6.3.1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取消户籍限制 | 第64页 |
6.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基本权利 | 第64页 |
6.3.3 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转移人口平等就业 | 第64-65页 |
6.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拓宽就业空间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