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9-23页 |
1 绪论 | 第23-4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3-26页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第26-39页 |
1.2.1 超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 第26-30页 |
1.2.2 超高强混凝土的特点 | 第30-32页 |
1.2.3 超高强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32-34页 |
1.2.4 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 | 第34-36页 |
1.2.5 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 | 第36-39页 |
1.2.6 现存的问题 | 第3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2 试验设计及加载装置 | 第41-69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设计概况 | 第42-49页 |
2.2.1 设计背景 | 第42-44页 |
2.2.2 试件设计与建造 | 第44-49页 |
2.3 试验材料选择及参数测定 | 第49-57页 |
2.3.1 超高强度混凝土 | 第49-53页 |
2.3.2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第53-55页 |
2.3.3 钢材拉伸试验 | 第55-57页 |
2.4 试验加载装置 | 第57-60页 |
2.5 试验过程及加载方案 | 第60-64页 |
2.6 试验测量方案 | 第64-67页 |
2.6.1 测量内容 | 第64页 |
2.6.2 测点布置 | 第64-67页 |
2.6.3 测量方法 | 第6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3 两跨三层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69-89页 |
3.1 引言 | 第69页 |
3.2 试验概况 | 第69-73页 |
3.2.1 试件设计 | 第69-70页 |
3.2.2 材料性能 | 第70-71页 |
3.2.3 试验方案 | 第71-72页 |
3.2.4 加载装置 | 第72-73页 |
3.2.5 测量方案 | 第73页 |
3.3 试验破坏现象 | 第73-76页 |
3.3.1 框架梁 | 第73-74页 |
3.3.2 框架柱 | 第74-75页 |
3.3.3 节点区 | 第75-76页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6-87页 |
3.4.1 滞回曲线 | 第76-78页 |
3.4.2 骨架曲线 | 第78-79页 |
3.4.3 承载能力 | 第79-80页 |
3.4.4 变形能力 | 第80-82页 |
3.4.5 耗能能力 | 第82-83页 |
3.4.6 刚度及强度退化 | 第83-85页 |
3.4.7 应变分析 | 第85-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 SRUHSC与SRNSC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89-107页 |
4.1 引言 | 第89-90页 |
4.2 试验概况 | 第90-94页 |
4.2.1 试件设计 | 第90页 |
4.2.2 材料性能 | 第90-91页 |
4.2.3 加载方案 | 第91-94页 |
4.3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94-96页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6-106页 |
4.4.1 滞回曲线 | 第96-97页 |
4.4.2 骨架曲线 | 第97-98页 |
4.4.3 承载能力 | 第98-100页 |
4.4.4 变形能力 | 第100-102页 |
4.4.5 能量耗散 | 第102-103页 |
4.4.6 刚度及强度退化 | 第103-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5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恢复力模型研究 | 第107-119页 |
5.1 引言 | 第107-108页 |
5.2 荷载-位移骨架曲线模型 | 第108-109页 |
5.3 恢复力模型与滞回规则 | 第109-114页 |
5.3.1 结构恢复力模型 | 第109-111页 |
5.3.2 滞回规则 | 第111-114页 |
5.4 恢复力模型的验证 | 第114-11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6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 第119-155页 |
6.1 引言 | 第119页 |
6.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19-128页 |
6.2.1 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19-127页 |
6.2.2 钢筋和钢骨本构关系 | 第127-128页 |
6.3 弹塑性有限元模型 | 第128-133页 |
6.3.1 基本假定 | 第129页 |
6.3.2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 第129-130页 |
6.3.3 定义边界条件与荷载施加方式 | 第130-131页 |
6.3.4 定义相互作用 | 第131-133页 |
6.4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133-142页 |
6.4.1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分析 | 第133-138页 |
6.4.2 出铰顺序分析 | 第138-140页 |
6.4.3 应力-应变分布 | 第140-142页 |
6.5 参数分析 | 第142-154页 |
6.5.1 轴压比n | 第142-144页 |
6.5.2 混凝土强度f_(cu) | 第144-146页 |
6.5.3 框架柱的体积配箍率ρ_(sv) | 第146-148页 |
6.5.4 框架柱的含钢率ρ_(ss) | 第148-150页 |
6.5.5 框架柱中钢骨的屈服强度f_y | 第150-152页 |
6.5.6 框架梁柱线刚度比β | 第152-15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5-158页 |
7.1 结论 | 第155-156页 |
7.2 创新点 | 第156-157页 |
7.3 展望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6页 |
附录A MATLAB后处理程序 | 第166-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173页 |